《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了历代边疆政策后指出,边疆政策大体分放任和分化两种。前一种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积极进行“王道”式的道德感化,二是哪里出了乱子就将其放弃,三是自然的同化。无论如何,“以德怀之”是主流意识。有时中央王朝对边疆片面求安而不思发展的成俗也颇不利于边疆的发展和进步,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边疆的稳固,特别是外敌觊觎的时候。
中国传统治边理念虽然把实现边疆的统一和治理作为“大一统”的题中应有之义加以规范,但骨子里无疑是轻视边疆的,并未把边疆经营提高到应有的战略地位。如在边疆与内地的关系上,重内地而轻边疆,满足于朝贡和虚幻的“尊王攘夷”等;在“安边”与“强边”的关系上,更多地强调“安边”而不是强边和发展边疆;在军事战略上,大多时候奉行消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如兵力配置“内重外轻”,汲汲于“修墙”与“固塞”,奉行“虚边”政策,有事方从事于边疆等等。这些认识及与之相应的边疆战略,实际上是怕“生事”、怕矛盾,无意于积极缩小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传统的边疆经营虽有成就,但代价颇高,教训也不少。因为过分强调稳定,以“弱边”牺牲边疆的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安定,只能是低层次的安定,甚至不能从根本上求得边疆稳定,难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边目标。军事战略上的消极防御,往往造成边防空虚,不能未雨绸缪地主动解决“边患”,一旦出现危机,则只能手忙脚乱地思考因应之策,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边疆经营上的被动,导致“边患”不断,战争频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