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wom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2765
  • 作      者:
    叶敬忠,吴惠芳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叶敬忠,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干预社会学、发展理论、发展规划与社会问题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著作有:
  《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关注留守儿童》、《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式发展规划》、《发展项目教程》、《参与、组织、发展》、《农村发展研究(上、下)》、《国际发展项目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与创新》、《社区发展中的儿童参与》、《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Processes of Enlightenment - Farmer Initiatives in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吴惠芳,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社会学硕士,2004-2005年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生班学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发展实践和科研工作。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农村发展干预与社会变迁、发展规划与发展管理、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农村制度创新与农民利益研究》等。教学方面,为本科生讲授社会心理学和发展社会学课程,参与编写教材《性别与发展教程》、《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自20世纪80年代,大量农村已婚男性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现象随之出现。丈夫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改善了家庭生活,但因为丈夫在家庭中的缺席,留守妇女独自承担起了农业生产、子女抚育、老人赡养等家庭责任,因而面临劳动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加重的困境。此外,夫妻长期的空间分离不仅使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得以实现,也使他们的婚姻稳定面临诸多挑战。然而,作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留守妇女正在以多元化的策略和行动应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经营着她们的留守生活。
  本书以大量的定量统计数据和丰富翔实的定性调查资料,从家庭经济、家庭生产、家庭关系、社会网络、心理感受、闲暇娱乐和自我发展等多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留守妇女的生活世界,对留守妇女群体进行了多元性和多视角分析,并以行动者视角对她们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行动进行了阐释,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妇女群体的关注和关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研究介绍
  1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进入城市的各行各业,他们通常被称作“农民工”或“民工”。这种现象,不仅促进了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且大大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城市并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可以实现“举家迁移”的条件;而农民工也因为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突破体制的限制实现整个家庭人口的转移,因此,在农民进城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他们家庭的部分成员却被留在了农村,造就了农村独特的“留守人口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这三个留守人口群体中,‘留守妇女可以说是负担最重、对农村发展影响最大、但受到的关注却最少的群体。
  留守妇女通常是指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妇女。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0年统计,有2/3的已婚农民工没有与他们的配偶生活在一起。而据《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报道,目前,中国1.3亿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已婚比例为81.7%。从已婚人数中减去举家迁移的人口大约3900万,则已婚流动人口中只一方外出务工的人数达6721万,再以70%男性计算,则留守妇女人数已达到4700万。尽管这可能是一个不准确的数字,但大量留守妇女在农村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2005年6月,《半月谈》发表文章,题为《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山”》,描述了留守妇女“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特点,可以说是对留守妇女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家庭负担使留守妇女的身体不堪重负,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妇女自身的发展。同时,由于丈夫外出务工,接触了新的世界、拥有与留守在家的妻子完全不同的生活,因此夫妻二人在知识、信息、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区别逐渐显现;对于天各一方的夫妻来讲,婚姻就无法实现一些应有的功能,这也使得他们的婚姻面临很多潜在的问题。
  留守妇女现象已经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妇联组织的关注。在有些地方,针对留守妇女的一些技术培训或创业项目已经开展,如重庆市璧山县妇联为了提高留守妇女素质,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她们和科协等部门通过街道、镇乡“巾帼素质学校”、村“女性素质学校”等形式,向留守妇女传授种养殖技术。该县还组织广大留守妇女开展“学文化、学科技、比发展、比贡献”的活动,引导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多渠道为她们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江苏省徐州市妇联为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确立了三个领域和一系列以家庭创业为重点的致富工程——家庭加工业、现代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流通业,带领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实现增收致富。如今,该市各类妇女发展项目已达16890个,编织、串珠、绣花等适宜妇女家庭创业的项目,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安徽省怀宁县妇联推广了小额信贷项目,帮助留守妇女实现科技创业致富等。然而,这些措施远不足以解决留守妇女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问题。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社会政策发展趋势来看,留守妇女群体必将在一定阶段内长期存在,也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将长期作为农村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目前社会媒介宣传和学术研究普遍认为,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尚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对于留守妇女如何解决她们面对的问题、从而在家庭中丈夫缺位的情况下实现家庭的功能、保证家庭事务的顺利运转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欠缺。因此,考察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带来的影响,以及留守妇女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及时应对留守妇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思考,全面深入研究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及其家庭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为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我们注重留守妇女群体多元性特点分析,且从不同农村社会角色的视角审视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留守妇女的能动性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进行分析,以展示她们如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并发展出多种策略来应对生活问题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留守妇女的每日生活,从深层次揭示留守妇女的能动性、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社会学和发展研究的视角出发,以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有机结合为研究方式,以大量的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个案调查、实地观察法等社会学调研方法以及参与式农村评估等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为资料收集手段,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分析方法,来对中国当前的农村留守妇女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本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学院的多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6—0118)、中国农业大学“985工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及德国EED基金会的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地方干部和农民的大力配合和协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课题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系列研究”之一,课题组同时还开展了专门针对另外两个农村留守群体的大型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和“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本研究在报告撰写过程中,也参考和引用了这两项研究的部分数据与资料。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期望通过微观的社区研究,以留守妇女及相关群体为研究对象,全面展示农村留守妇女多元的生活世界,揭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和当前留守妇女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情况来发现问题,并全面描述和分析留守妇女这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和特点,为更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因此不需要建立起明确的理论假设。①从研究内容上讲,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以及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的影响;二是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及社会支持;三是留守妇女群体的多元性;四是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妇女问题;五是相关的专题讨论。
  1.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现状与所受影响
  这一部分主要在问卷统计数据和访谈资料、个案资料基础上,通过留守妇女在丈夫务工前后的纵向对比、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横向对比,探讨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现状以及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影响。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被调查留守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和其他基本特征,展示被调查留守妇女的背景信息。②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经济的影响,着重讨论和分析丈夫外出务工对家庭收支结构及财务管理、家庭农业生产及家庭劳动分工和决策的影响,包括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困难和调整策略。③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影响,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及其他关系、社会网络四个方面探讨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带来的影响。④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心理感受的影响,包括压力感受、安全感、孤独感、不良情绪体验、宗教信仰以及对未来的想法等方面。⑤留守妇女的闲暇娱乐和自我发展,以及从培训需求、组织需求和信息需求三个方面分析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情况。
  2.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
  留守妇女处于最活跃的劳动力年龄阶段,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产和生活问题,她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因此,本部分从家庭层面、社区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次对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此外,留守妇女的社会网络及社区对她们的社会支持也是此部分的探讨内容。
  3.留守妇女群体的多元性
  在留守妇女群体中,因年龄、受教育水平、地域、家庭情况等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换句话说,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受到了丈夫外出务工的影响,使得留守妇女群体内部呈现出多元性特点。因此,本部分对不同的地区、年龄、文化程度、留守年限、外出务工经历、丈夫务工情况以及家庭结构和居住特点的留守妇女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4.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妇女
  在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对于留守妇女的研究也不断出现。从研究视角上看,这些研究主要立足于留守妇女自身的视角来看她们的生活,而忽略了通过不同视角来对比和分析留守妇女群体,如外出务工丈夫的视角、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的其他人群的视角等。④同时,社会学和发展研究都强调,在对社会问题和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时,应当分析相关的不同社会角色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以便能更为全面地把握问题出现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因素。在留守妇女的生活中,有许多息息相关的角色,外出务工的丈夫、留守的子女(留守儿童)、非留守妇女、同社区男性村民、村干部等;除此之外,县妇联和民政局的一些政策和举措也会对留守妇女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从这些不同角色的视角审视了留守妇女的生活。
  5.与留守妇女相关的专题讨论
  在实地调查以及资料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与留守妇女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农村三大留守群体的相互依存关系、留守妇女的安全感问题、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相互羡慕的心理、留守妇女之间的非正式互助与合作等。尽管前面对这些问题有所提及,但为了避免偏离论述主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列为专题论文,对它们进行一一论述,以求对各个问题都能进行全面的展示。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特殊说明
  1.相关概念的界定
  无论是在实地调查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在研究结果的分析阶段,清晰明确的概念界定是整个研究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基本前提条件。本研究对于所使用的相关概念进行如下界定。
  (1)留守妇女: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几个略有差异的词语来界定“留守妇女”,其中包括留守妇女、留守村妇、留守妻子、留守女,但其基本含义相同。因此,本研究采用“留守妇女”一词来界定研究对象。留守妇女是指丈夫每年在外务工6个月及以上且不在家中居住、而自己长期留守在家乡的55周岁及以下的农村妇女。
  (2)非留守妇女:丈夫很少或短期(每年在外务工6个月以下)在外务工、或不外出务工,夫妻在一起居住的55周岁及以下的农村妇女。
  (3)应对策略:应对有应对问题(coping with problems)和应对情感(coping with emotions)两种分类,前者指个体解决他们认为是问题的努力,后者指个体减缓和避免精神压力的努力。在本研究中,应对策略指的是在农村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中,留守妇女动员和组织各种资源来应对由于丈夫外出务工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和情感问题的策略。
  (4)农村社区:本研究中指农村地区的行政村。个别情况下,由于行政村过大,本研究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作为研究社区。
  2.特殊说明
  在本研究中,所有被调查留守妇女或其他相关研究对象的姓名均已按照学术研究惯例被隐匿,而代之以编码,留守妇女编码为w,非留守妇女编码为Fw,外出务工丈夫编码为H,留守妇女子女编码为C。因而,正文分析及案例陈述中所提到的均是按顺序排列的编码。此外,文中所提到的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四川省除了特别说明以外,均指在这五个省的调查村,如安徽省留守妇女指安徽省被调查村的留守妇女。
  调查问卷中的一些问题涉及“丈夫外出务工前后留守妇女生活情况比较”,但是由于一些留守妇女的丈夫在他们婚前就已开始外出务工因而无法进行比较,或者丈夫外出务工已有多年,中间涉及诸多因素,也很难进行比较,所以本研究确定,如果丈夫在婚前即已开始外出务工或外出务工年限在10年以上,则不再访问留守妇女关于“丈夫外出务工前后比较”的题目。在调查中,共有159名留守妇女具备进行丈夫外出务工前后对比的条件。因此,调查问卷总体样本为400名留守妇女,而“丈夫外出务工前后留守妇女生活情况比较”的统计数据样本为159名留守妇女,所以在数据表中“丈夫外出务工后”的统计数据与“留守妇女”的数据有所不同。
  (四)调查地点的选取
  本研究的实地调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农村地区调查,二是城市务工人员调查。农村地区调查地点的选取共涵盖省、县、乡(镇)和村四个层面。由于留守妇女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代表性,课题组选择我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5个劳动力输出大省作为省级调查区域,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省选取1个县,每个县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个行政村,共计10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社区。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研究介绍
1.研究设计
2.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现状与所受影响
3.留守妇女的人口学特征
4.留守妇女家庭的经济、生产与决策
5.留守妇女的夫妻关系
6.留守妇女的家庭关系与社会网络
7.留守妇女的心理感受
8.留守妇女的闲暇娱乐与自我发展
第三部分 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与社会支持
9.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
10.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
第四部分 留守妇女群体的多元性
11.不同地区留守妇女的差异
12.不同年龄段留守妇女的差异
13.不同文化程度留守妇女的差异
14.不同留守年限留守妇女的差异
15.有无外出务工经历留守妇女的差异
16.丈夫不同务工情况留守妇女的差异
17.不同分 家及居住状况留守妇女的差异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妇女
18.外出务工丈夫视角的留守妇女
19.留守儿童视角的留守妇女
20.留守老人视角的留守妇女
21.非留守妇女视角的留守妇女
22.其他角色视角的留守妇女
第六部分 专题讨论
23.全球化技术与留守妇女
24.礼物:在留守妇女和丈夫之间
25.留守妇女与宗教信仰
26.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27.哺乳期留守妇女
28.跨地区婚姻中的留守妇女
29.“破烂王”的留守妻子
30.留守妇女的互助与合作
31.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围城心理”
32.农村三大留守群体相依为命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