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13315
  • 作      者:
    黄春晓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黄春晓,女,汉族,1973年2月生,分别于1994年7月和1996年7月于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获得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学士学位和人文地理硕士学位,目前,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党委委员和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论文题目为《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是基于女性主义角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也是对空间性别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从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空间研究出发,深入阐释了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可能,并在总结和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试图构建我国的女性空间研究框架。《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首次对我国女性社会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中国古代、近现代、现代和当代四个历史时期女性空间发展的重要特点。
    同时,《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还以南京作为实证地区,运用大量的人口普查数据、居民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数据,对当前女性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和休闲空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一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女性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为城市规划、空间设计和空间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1.1 地理学空间研究传统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城市问题的逐步显现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传统的空间分析学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因果分析和实证主义阐释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人文主义的强烈批判,空间研究传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空间认识论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空间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空间的认识带有明显的空间至上或空间崇拜的倾向,认为空间是客观的,是与其他社会系统相平行的独立的系统,具有自身的运行发展规律,中心地理论、功能分区与结构理论等许多经典的学说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论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学、政治学对空间研究的介入,70年代以后,空间的客观性受到广泛的质疑:空间是独立的吗?空间是客观的吗?空间的发展存在客观的规律吗?空间是中性的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对空间存在的基础发起挑战。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在其《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将空间看做是社会行为的发源地,指出:“空间既是一种先决条件,又是媒介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生成物。对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已经成为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空间带有消费主义的特征,所以空间把消费主义关系(如个人主义、商品化)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中去。”列斐伏尔的论述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空间性质的讨论。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在《都市问题》、《城市与基础》中强调空间不在于它的生产过程,而在于它作为“集体消费”的中心这一特征上。福柯(MichelForlcault)在《地理学问题》的访谈中批判了空间在西方思想史中被看成是“死亡的、固定的、非辨证的、静止的……是与时间相对立的”概念。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则更进一步批判了空间长期以来被视为中性的,掩盖了空间的性别差异和女性在空间中的真实经历。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学空间研究传统的转变
1.1.2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地位
1.1.3  我国女性发展的现状

1.2  相关概念及其阐释
1.2.1  性别与女性
1.2.2  女性主义(Feminism)
1.2.3  女性主义地理学(Feminist Geography)
1.2.4  社会空间

1.3  相关理论选择
1.3.1 性别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1.3.2  平等关系是一种差异关系
1.3.3 以女性为主体的社会关系

1.4  研究数据资料获取
1.4.1  研究地区——南京
1.4.2  主要调查数据说明
1.5 小结

2  女性空间研究综述
2.1  西方国家的女性空间研究
2.1.1  发展阶段和理论进展
2.1.2  研究内容与实践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国内女性研究的主要特点
2.2.2  国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小结

3 中国女性社会空间的历史变迁
3.1  古代社会(1840年以前)
3.1.1  社会背景:宗族家长制社会
3.1.2  家庭妇女与封闭的女性空间
3.1.3  城市的高度男权制

3.2  近现代社会(1840——1949年)
3.2.1  社会背景:妇女解放和女权运动
3.2.2  新女性与扩张的女性空间
3.2.3  城市二元社会空间形成

3.3  现代社会(1949——1990年)
3.3.1  社会背景:男女“平权”社会
3.3.2  劳动妇女与两性空间融合
3.3.3  “单位制”与二元社会空间的碎币

3.4 当代社会(1990年以后)
3.4.1  社会背景:全球化和多元化社会
3.4.2 自由女性与开放的女性空间
3.4.3  城市的同化和多元化
3.5  小结

4  城市女性的就业空间
4.1  女性就业的理论阐释:争论的开始
4.1.1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4.1.2  马克思主义理论
4.1.3  新经济与新技术理论

4.2  城市女性就业的空间分布
4.2.1 女性就业水平及其空间分布
4.2.2  制造业的女性就业空间分布
4.2.3  服务业的女性就业空间分布
……
5  城市女性的生活空间
6  城市女性的休闲空间
7  女性社会空间动力学研究
8  结论和讨论
附件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