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民大分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75110
  • 作      者:
    林斐著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农民大分流》献给所有关心农民、农村、农业的朋友;献给所有关注中国现代化的朋友。<br>    《中国农民大分流》更献给那些在时代的大变革中,正在顽强奋斗,寻求未来发展的农民朋友……
展开
作者简介
    林斐,安徽省芜湖市人,1965年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就职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任研究员。<br>    主要从事于区域经济研究、人口流动与移民问题研究,主持与参与国际合作课题、国家与安徽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课题多项,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曾在美国罕普舍尔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今天的农民不再只是种地的农民。还有失地的农民以及进城的农民。城市化带来的不都是繁荣与财富。还有贫困的滋生、贫困人口的增加以及“贫民窟”的蔓延……<br>    农民工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导致了城市与农民工之间缺乏相互认同。<br>    这个由农民工组成的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大军,进入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之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标志着中国农民流动已超出区域意义,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流动的理论诠释<br>    第二节 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br>    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必然要经过农民非农化过程。农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就业份额逐步减少的过程是受工业化、城市化推动的。可以说,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实现农民非农化转移的路径。工业化与城市化究竟是如何影响农民非农化过程的?换句话说,中国农民流动如何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来实现非农化转移的呢?<br>    一、共生与错位<br>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民非农化过程,是该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表现的过程。这个表现过程可能是同步的,也可能是不同步。同步的表现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共生,不同步的表现则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错位,由此非农化过程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br>    一种结果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代表。这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拉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形成一种共生发展的关系。早期工业化国家农业人口份额减少是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而推进的。农村劳动力被城市现代产业所吸纳,农民在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居民。农民的非农化转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就业压力也小得多。另一种结果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为代表。这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不同步,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比如一些拉美和东南亚国家,或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而先行发展,比如中国。中国农民非农化转移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错位情况下进行的,需要转移的农民基数大,但转移的进程被大大缩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农业人口份额减少,困难加重,非农化的难度压力也大大增加。<br>    两种非农化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农民非农化的转移,其中工业化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城市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非农化的影响看,工业化可以分为典型工业化与非典型工业化。<br>    典型工业化是与城市化同步的工业化,又称之为城市工业化,大多数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所走过的都是典型的工业化道路。从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史看,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过程,直到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工业化最早始于欧美国家,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大体相同的产业演替顺序:轻工业——制造业——重化工业,以轻工业为起点,接着是制造业的兴起,随后进入重化工阶段,这种产业发展的递进秩序对推进城市化有着决定性影响。因为轻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城市对劳动力需求;轻工业又是消费品生产,集中于城市,带动城市其他产业的相应发展,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br>    ……
展开
目录
绪论:一个现代化的主题<br>第一章 流动的理论诠释<br>第一节 对“流动”的基本认识<br>第二节 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br>第三节 农民的现代性<br>第四节 流动的特性与经验<br>第二章 流动的演变<br>第一节 流动的过程<br>第二节 本土化流动<br>第三节 城市化流动<br>第三章 解读农民流动<br>第一节 流动的主体<br>第二节 集聚性流动<br>第三节 流动的规则<br>第四节 流动理论解说<br>第五节 流动的决策<br>第六节 流动的内在机制<br>第四章 农民的经济分流<br>第一节 流动的理性<br>第二节 流动中的就业机会<br>第三节 非正规就业<br>第四节 就业增长空间<br>第五章 农民的社会分化<br>第一节 农民大国的困惑<br>第二节 农民工:城市新的社会阶层<br>第三节 流动的产业工人<br>第六章 城市与城市农民工<br>第一节 剩余与短缺并存<br>第二节 城市的剥夺<br>第三节 城市新“流民”<br>第四节 城市化陷阱<br>第五节 城市心态、归属感、城市梦想<br>第七章 大分流中的农村发展<br>第一节 流失的“劳力”<br>第二节 农民的回流<br>第三节 收入汇款流<br>第四节 创业与新农村建设<br>第八章 流动的社会问题<br>第一节 流动的“边缘人”<br>第二节 流动的社会网络<br>……<br>第九章 流动的管理与制度<br>第十章 农民大分流趁势<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