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中国三十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解读30年来中国社会百姓在物质、精神、生活形态的巨变。该书选择从1978年至2008年间众多杂志中,每年选择一期最能代表当年社会生活形态、人物精神状态特征的杂志封面,构成30个中国杂志封面精品画廊,从每个封面切入、解读,点评当年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节点,把握社会发展趋势。80年代其实具体地展现了这一“主体性”的话语。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寻找,变成了80年代的“现代性”赋予我们的最大的梦想。当时的“新时期文学”主导着各种大众文化的复兴,都是中国人从匮乏中挣脱的时候,追求精神上个人确立的努力的一部分。90年代的“后新时期”文化的特点就在于一种“物质性”的出现。没有物质性的变化,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未来。虽然我们可能丢失80年代宝贵的东西,但这丢失却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必然。80年代的文化中我们的想象是建立在精神的基础上的,我们好像是用头脑站立在世界上,我们虽然仍然面对匮乏的生活和新的来自外界的物质性的诱惑,但我们的纯粹的精神追求和抽象的理想支撑了我们的想象和追问。所以,80年代的“新时期”虽然有极大的物质性吸引的背景,却是在精神的层面上展开自身的,它依然是不及物的。这里的追求几乎忽略了“物质”的诱惑和吸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