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On the Creation of the Party System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3312
  • 作      者:
    金勇兴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金勇兴,祖籍温州,1954年出生于上海,研究生学历,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教授。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992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8篇;6次承担省级课题报告执笔任务;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次;1998年获温州市首届“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入选奖;1999年撰写《温州企业集团发展研究》等。2005年承担清华大学校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子课题:“政党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按时顺利结题。2006年,承担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2006年度招标课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研究》,是该课题组负责人,并执笔完成课题报告而顺利结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作者据此提出以“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应对社会结构转型。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党制度创新”。著名社会学学者李培林曾发表题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的文章,后来又发表一系列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在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结构性变动会成为不同于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第三种力量。”《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观点新颖,作者已在中央党校刊物上发表文章阐述这一观点,得到好评和广泛支持。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提出政党制度创新就是“另一只看得见的手”理论假设,其立意在于运用政党制度创新——“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假设主要立足于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价值取向已十分明朗,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有“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而寻找“另一只看得见的手”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不仅要有“政府干预”——“一只看得见的手”去应对“市场调节”——“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且要有“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应对礼会结构转型——“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现实生活呼唤着人们能够发现“另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存在。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如何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另一只看不见的于”的强有力的举措:政党制度创新——“另一只看得见的手”出现了。本章不仅对社会结构转型和政党制度创新的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一般规定性表述,而且对本书的基本结构进行框架性简介。
展开
目录
序康绍邦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社会与社会结构
二社会结构转型
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第二节 政党制度创新“另一只看得见的手”
一政党与政党制度
二政党制度创新
三“另一只看得见的手”
第三节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与“另一只看得见的手”
一社会结构转型必然要求政党制度创新
二政党制度创新引导社会结构转型
三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相关性的总趋势
四多党合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 前沿概述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结构转型研究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
二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同表述
第二节 关于政党制度创新研究
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政党制度创新的卓越贡献
二学术界对政党制度创新的探索成果
三政党制度创新的新的理论概括
四政党制度创新的集成标志
第三节 关于政党制度创新与社会结构转型研究
一政党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关性
二政党制度创新与群体利益表达的相关性
三政党活动与欧洲一体化的相关性
四新加坡政党制度与政局稳定的相关性

第三章 理论假设
第一节 具备两个对应的概念范畴
一二者从属于不同学科的概念范畴
二二者侧重于不同属性的制度安排研究
三二者表现为“中介”与客体的关系
第二节 来自两个相向运行的方向
一社会结构转型呈现从下向上的运行
二政党制度创新呈现从上向下的运行
三政党制度创新在相向运行中得到升华
第三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别于“政府干预”
一二者具有各不相同的权力主体
二二者具有各自的相对客体
三社会结构转型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四政党制度创新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第四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利于限制“看不见的脚”
一“权力寻租”犹如一双“看不见的脚”
二政党制度创新可以抑制“看不见的脚”的延伸
三政党制度创新可以构成有效的“防火墙”
第五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利于弥补“政府失灵”
一“市场失灵”使“政府干预”成为必要
二“政府失灵”成为政党制度创新的空间
三政党制度创新能够弥补“政府失灵”

第四章 哲理思考
第一节 第一次理性飞跃:从社会结构转型到政党制度创新
一“一只正待明朗的看得见的手”
二“一只有形的巨大的社会政治资源的手”
三“一只显现的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手”
第二节 第二次理性飞跃:从政党制度创新到和谐社会构建
一(具体概念)抽象理念:返回的起点
二具体理念(抽象实践):返回的“中介”
三和谐社会构建(具体实践):返回的终点
第三节 “二次理性飞跃”的深刻启示
一政党制度创新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结构转型
二政党制度创新的社会归宿是和谐社会构建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历史演进
一第一阶段(1840-1911年)
二第二阶段(1911-1949年)
三第三阶段(1949-1978年)
四第四阶段(1978-2005年)
第二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相关性
一社会动乱不安,政党林立纷争
二社会基本稳定,政党和谐共处
三相关性中四种组合的总趋势
第三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数量表述
一从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进化
二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数量表述
三相互适应而互为良性发展的总趋势
第六章 独特功能
第七章 法理探析
第八章 应用对策
附录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附录二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年12月30日)
附录三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就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答新华社记者问(2005年3月21日)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