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转型促使农民由求温饱转向奔小康
在这一时期,我国处于大的社会转化阶段,主要表现为: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转化,农村向城市转化,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农村的社会变迁,具体表现在大批原来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其他行业或产业,导致了专业户和兼业户的大量增加,经营农业户和纯农业劳动力减少,向城市流动的农民数量日趋增加。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异军突起,导致了亦工(商)亦农的农民和农户的大量增加。在农村中,以地缘血缘为标志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减弱,以经济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增加,农村社会转向开放,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
随着农业收入在全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的降低,农业生产——家庭生产的可见形式,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降低,由于经济活动的单位从家庭移向个人,因此,家庭的凝聚力变小,家长的权威也降低了。伴随着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中出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趋向。这一时期,农民的价值取向由求温饱转向奔小康。
根据国外农村现代化的经验,我国农村社会趋向现代化可用七个指标来衡量。第一,农业劳动力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或产业,转移到城市,农业劳动和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第二,农业与工商业的联系增加,对初级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农工商联营公司的大量出现,农村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个体工商户。第三,农业生产内部分工更细,出现了大量的专业户。第四,大众传播,特别是广播电视、通讯、电话的普及,导致城乡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差距缩小。第五,交通运输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改善,改变了闭塞的社会环境,使农村社会成为了一个开放的社会。第六,由地缘血缘结合而成的初级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降低,业缘的、功利性的次级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高。第七,农村人口素质提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