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0704
  • 作      者:
    程样国,詹世友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和西方的荣辱观的历史演变,较深刻阐述了荣辱观的本质内涵,彰显了荣辱观体现出的道德情感、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追求。《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还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质内涵,考察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之间的理论和实践毛联,探讨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荥辱观的历史发展
    中国和西方都有悠久的荣辱观传统。在我国,以儒家荣辱观为主流的荣辱思想对耻感之于人创造生存价值的根本重要性、荣辱的标准、荣辱感对于我们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的意义等等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指导着人们的道德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我国人民的道德心理和价值观有着塑造性的影响。西方的荣辱观念也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古希腊的与身份相适应的荣辱标准,到近代对荣辱观念的道德心理学的探索,再到现代在生存论层次上彰显原初的荣辱情态和意识,以及深刻分析基本的社会正义原则与荣辱观念的关系,可以说,培养了西方人的基本道德意识。在这一章,我们将分析考察中西荣辱观的历史发展,以期对我们在当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一种理论借鉴。
    第一节 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
    荣与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范畴。几乎历史上所有的大儒都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荣辱的理解,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儒家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富有新的时代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与儒家传统荣辱观仍具有很大的契合性。以知耻求荣为基本内涵、以仁义之道为价值标准、以道德修养为实践途径的儒家传统荣辱观,内涵丰厚、见解深邃,为我们今天培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丰沛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思想动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理想人格,培育和谐文化,建构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是传统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首先是以一种“耻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在儒家看来,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是“为人”最基本的条件和要求。
    儒家创始人孔子非常强调羞耻心的重要性。孑L子说:“知耻近乎勇”。也就是说,知耻是有道德勇气的表现。他特别强调人们要抱有羞耻之心,要“行己有耻”。没有道德的人,被称为“寡廉鲜耻”者。孔子的学生原宪问什么是“耻”,孔子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他认为君子既要有操守,又要有所作为,食禄而无为是可耻的。因此,他告诫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时刻保持一颗羞耻之心,即总是以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检点自身。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荣辱观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
第二节  西方荣辱观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  荣辱观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荣辱观的本质及其特征
第二节  正确的荣辱观的价值内核
第三节  荣辱感及其与其他主要道德情感之关联

第三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意蕴
第一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
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略

第四章  荣辱观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培养正确的荣辱观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道德教育视域中“荣辱观”的结构要素分析
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和谐文化
第一节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
第二节  和谐文化科学内涵之界说
第三节  营造和谐文化建设的四大关系

第六章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关联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植和谐文化的道德价值基础
第二节  和谐文化与荣辱观之间的协同性
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用于和谐文化的机制
第四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和谐文化,致力于和谐创业

第七章  树立荣辱观和培植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
第一节  以践行荣辱观要求来建构社会和谐
第二节  以培养正确的荣辱感促进心灵和谐
第三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齐抓共管
结论知荣辱,促和谐
附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