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荥辱观的历史发展
中国和西方都有悠久的荣辱观传统。在我国,以儒家荣辱观为主流的荣辱思想对耻感之于人创造生存价值的根本重要性、荣辱的标准、荣辱感对于我们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的意义等等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指导着人们的道德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我国人民的道德心理和价值观有着塑造性的影响。西方的荣辱观念也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古希腊的与身份相适应的荣辱标准,到近代对荣辱观念的道德心理学的探索,再到现代在生存论层次上彰显原初的荣辱情态和意识,以及深刻分析基本的社会正义原则与荣辱观念的关系,可以说,培养了西方人的基本道德意识。在这一章,我们将分析考察中西荣辱观的历史发展,以期对我们在当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一种理论借鉴。
第一节 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
荣与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范畴。几乎历史上所有的大儒都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荣辱的理解,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儒家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富有新的时代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与儒家传统荣辱观仍具有很大的契合性。以知耻求荣为基本内涵、以仁义之道为价值标准、以道德修养为实践途径的儒家传统荣辱观,内涵丰厚、见解深邃,为我们今天培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丰沛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思想动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理想人格,培育和谐文化,建构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是传统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首先是以一种“耻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在儒家看来,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是“为人”最基本的条件和要求。
儒家创始人孔子非常强调羞耻心的重要性。孑L子说:“知耻近乎勇”。也就是说,知耻是有道德勇气的表现。他特别强调人们要抱有羞耻之心,要“行己有耻”。没有道德的人,被称为“寡廉鲜耻”者。孔子的学生原宪问什么是“耻”,孔子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他认为君子既要有操守,又要有所作为,食禄而无为是可耻的。因此,他告诫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时刻保持一颗羞耻之心,即总是以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检点自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