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孤岛”状态下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救行为 汶川特大地震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灾区的交通和通信。许多地方的对外交通完全中断。通信设施毁损殆尽。交通、通信的中断,使本地的灾情传送不出去,外部对本灾区的情况毫不知悉,无法有效、快速地使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的进入,这时灾区就成为了一座座“孤岛”。山高、谷深、林密的10余万平方公里重灾区,被分割成一个个奇特“孤岛”。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以及众多自然村之间,交通和通信严重受阻。村是最小也是最多的“孤岛”。孤岛状态是这次汶川地震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状态,也是相对其他地震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状态。孤岛状态的基本特征有:信息孤岛、交通孤岛、救援手段及物资缺乏、处境危险等。在信息与交通断绝,生活物资与救援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各灾区的基层组织的自救互救就显现出较为普遍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在灾区特定条件下出现的,其行为模式主要有:(1)日常社会管理机构转化为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救援机构,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有的灾区基层组织管理人员甚至出现了伤亡。原来的管理方式与程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形势的巨大变化。在这种状况下,许多地方的基层组织的日常管理机构就迅速转化为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救援机构或组织。(2)以多种手段信息外送,争取援助。(3)紧急组织人员施救。(4)组织人员从危险区域集中转移到暂时相对安全的区域。(5)临时安置民众。(6)集中管理和分发生活物资。(三)民众的自救互救 被掩埋状况下的自救与等待救援:大地震之后,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确保自己生存机会的办法首先就是自救,这种自救就是使自己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保持身体状况与精神稳定的维持,等待外部救援力量的到来。因此,被埋压之后的自救是生存下去的第一选择。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有许多民众,包括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农民,都通过自救存活了下来。那些在危险面前保持乐观,懂得自救知识与常识,并采取了积极的自救措施的被埋压人员,最终被成功救出的比例是最高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