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事业单位一般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如医生、工程师、教授、艺术家等,是人才、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社会组织,其劳动成果一般是知识和精神产品。
(4)事业单位门类繁多,跨度大,情况复杂:既有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又有经营开发性事业单位;既有党政机关举办的事业单位,又有社会力量举办的事业单位;既有数万人的大型事业单位,又有几个人的小型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的类别
1.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
主要指经国家法律和法规授权、受政府委托,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或具有为政府行政行为提供行政支持、执法监督、行政保障等职能的单位,如各类行政执法机构、独立监督机构等。这类事业单位只允许政府举办,经费来源完全靠财政拨款,有执法收费职能的单位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依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编制,严格控制总量和编制规模,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依照国家机关的体制进行。
2.纯公益类事业单位
主要指承担国家交办的发展公益事业任务,面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单位。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科研究、信息统计、公共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文物保护、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公共卫生服务、环境保护、体育运动、社会福利等单位。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和增长幅度。在控制总量和编制规模的同时,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按照其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和业务项目的多少,核定人员编制和财政补助,实现宏观控制、科学管理和合理布局,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
3.准公益类事业单位
主要指承担国家交办的发展公益事业任务,面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但不是国家指定性任务,而是国家允许、提倡和鼓励发展的公益事业。如非义务教育、非营利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单位。在这类事业单位建立政府补贴和收费相结合的、非营利的成本补贴机制,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进行收费,收不抵支时,政府核拨一定经费予以支持。要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逐步削减财政补贴。涉及由财政支持的单位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4.经营类事业单位
主要指承担的不是国家指令性任务,而是国家允许、提倡和鼓励的公益事业,其产品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单位。如大中专学校所属的实习工厂、农场、俱乐部、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房屋维修队、劳动服务公司、物资供应站、开发性科研机构、市政施工单位、房地产管理单位、工程勘察设计单位、非公益性地质勘察单位、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电影公司、各类农林牧渔场等单位。按照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的要求,从有利于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凡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单位,由市编办审批后,其内设机构编制调整均实行备案制。对这类单位实行社会化管理,逐步由依法进行法人登记取代机构编制行政审批。
第二节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及存在的弊端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制度和机制,而不是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构和机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需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形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我国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大,人头费比例高,国家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