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17846
  • 作      者:
    白琳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白琳,女,1967年12月生,法学博士,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及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在梳理社会和谐的思想渊源基础上,描述了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作为现实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丰义和谐社会的属性与特征,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及其原因,对制度理论作了学理上的分析,阐述了保证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最后对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解决利益矛盾的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和谐”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为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社会和谐的思想渊源与现实课题<br>    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经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在阶级对抗消除之前的社会,不和谐是常态,和谐却是非常态。正因如此,社会和谐才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谐社会也就成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古今中外和谐社会的思想代代相传,以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和谐社会的理想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为之奋斗。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同时也是和谐思想发展脉络的延续。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文化,被举世公认是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累此,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内在地契合于中国文化的精髓,契合于广大人民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普遍愿望。正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基。西方的和谐思想体现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学科中,特别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缺乏的“民主”、“平等”、“自由”、“公民权利”等重要思想在西方占有重要地位,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外生资源。<br>    ……
展开
目录
导言<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研究现状<br>三、研究思路<br>第一章  社会和谐的思想渊源与现实课题<br>一、中西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资源<br>1.“社会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的内生资源<br>2.“社会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的外生资源<br>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发展<br>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理论<br>2.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和谐理论的探索<br>3.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党中央对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br>三、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r>1.“生产方式”维度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r>2.“人的解放”维度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r>3.“自然生态”维度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r>四、作为现实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r>1.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r>2.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r>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一致性<br>第二章  在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中实现社会和谐<br>一、利益矛盾<br>1.马克思主义对利益问题的根本看法<br>2.利益矛盾及其形式<br>二、实现社会和谐是协调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br>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br>2.利益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br>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矛盾<br>1.经济领域的利益矛盾<br>2.政治领域的利益矛盾<br>3.文化领域的利益矛盾<br>4.生态环境领域的利益矛盾<br>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br>1.历史的、既成的和生成中的经济因素的影响<br>2.“寻租”、腐败行为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影响<br>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br>4.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对生态环境利益矛盾的影响<br>5.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没有充分实现是利益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br>第三章  制度理论及制度在协调解决利益矛盾中的作用<br>一、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br>1.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出发点及其方法论<br>2.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的视角<br>3.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社会结构的视角<br>二、不同学科关于制度特征与协调利益功能的一般论述<br>1.制度的本质特征<br>2.制度的功能及其分类<br>三、西方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br>1.不同阶段制度学派的特征<br>2.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功能<br>四、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之比较<br>1.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异同<br>2.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互补性<br>五、制度与社会和谐<br>1.制度是社会和谐的中介<br>2.制度通过协调利益实现社会和谐<br>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br>第四章  社会和谐的经济制度基础<br>一、经济制度的内容<br>1.经济制度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制度化<br>2.经济制度的层次性及其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br>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高度和谐的经济制度<br>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高级公有制<br>2.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运行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br>三、与初级和谐匹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br>1.适应初级和谐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br>2.适应初级和谐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r>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保证: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型按劳分配<br>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br>1.有待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分配方式和经济形式对社会和谐的影响<br>2.逐步完善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将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础<br>3.逐步完善的初级阶段经济形式有助于缓和利益矛盾推动社会和谐<br>4.逐步完善的分配方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缩小利益差距,增进社会和谐<br>5.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利于化解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和谐<br>第五章  社会和谐的政治制度基础<br>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br>1.政治制度及其在当代存在的必然性<br>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br>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br>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r>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利益矛盾的缓和与解决<br>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保障和实现人民权力和利益的制度<br>三、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谐的制度<br>1.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导力量<br>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反映、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和谐<br>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利益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制度<br>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和司法制度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切身实际利益的制度<br>1.基层民主在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和保证人民合法权益中的作用<br>2.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中的作用<br>第六章  社会和谐的文化制度基础<br>一、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及作用<br>1.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含义<br>2.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功能<br>二、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解决利益矛盾、强国富民、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br>1.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br>2.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的社会主义科技制度<br>3.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制度<br>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利益矛盾的导向、整合与控制作用<br>三、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制度<br>1.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br>2.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可以培育人们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素质和能力<br>3.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将使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本强国<br>第七章  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贯穿于社会主义制度完善过程中<br>一、解决初级阶段利益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br>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定位<br>2.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br>二、解决利益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制度完善过程中<br>1.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矛盾存在的长期性<br>2.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作用的因素<br>3.解决利益矛盾需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合力作用<br>4.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成熟<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