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1824
  • 作      者:
    杨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则主要向你探讨了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路径,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和谐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实现和谐社会已不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他们关于社会和谐的构想,是从所处时代的现实条件出发,从历史赋予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提出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论社会和谐理想与乌托邦
    翻开历史发展的长卷,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我们会不断地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对话中,每一次理想与信念超越现实时所迸发出来的绚丽所感动。正如每一部戏剧都有主题一样,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课题”。能够积极面对挑战并勇于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往往是那些在探求真理的坎坷道路上勇敢地扮演着普罗米修斯的智者们,是他们的智慧照亮了所处时代沉浸于迷雾的前途,为人们点亮了心中那盏象征希望与光明的神灯!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的“道义和谐"与乌托邦
    1.“天人合一”的大同社会与“以人为本”的人伦和谐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之见,——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文化求生存之奉献,主要亦即在此。”“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命题,虽然由北宋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早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就已经产生并成熟。《尚书?洪范》曾记载:“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这里说人伦规范是由上天赐定的,天人有了沟通联系,它标志着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孟子曾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指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庄子提出了天与人相统一的思想。他认为,天地人均是由气构成,主张“无以人灭天”,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应该说,“天人合一”既是先秦诸子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本质重在“合”,贵和的思想重在和。“宽和平允”就是肯定对立双方的存在,重视对立双方的变化,而对立变化的趋势是真正做到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大同”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先秦诸子提出的社会秩序观,它是理解诸子哲学思想的钥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不管是儒家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还是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调,或者是法家对社会事务平准的维护,其目的都是为了建构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就是儒家的“大同”世界。孔子以“天下为公”为总纲领的大同社会的构想,虽然以儒家面目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但实际上是对先秦诸子百家关于社会理想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展开
目录
代序
引言 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
一、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现实责任: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科学发展: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规律

第一编 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流
第一章 论社会和谐理想与乌托邦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的“道义和谐”与乌托邦
二、西方哲学语境中抽象的“和谐原则”与乌托邦
三、科学的社会和谐思想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

第二章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构
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观的彻底清算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构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发端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建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系统化

第二编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章 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
一、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内在深层次动力的科学揭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整合内在动力诸要素,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第六章 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历史宿求
一、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历史的产物和结果
二、历史取向与价值取向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由可能走向现实的必然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实现人的“科学发展”的社会和谐机制

第三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路径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构想与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想
二、十月革命胜利到“遗嘱”的反思: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八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曲折历程
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
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确立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根本原则

第九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
一、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
三、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

第十章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积极探索
一、科学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思路
三、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

第十一章 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一、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二、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历史进步尺度思想给予“和谐发展”的启示

第四编 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社会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体的类型及其特点
二、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社会主体作用的客观制约性

第十三章 社会主体与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双向统一
一、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双重超越”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主体具体的、历史的实践

第十四章 社会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与归宿
一、实践主体:发展与自由的诉求
二、价值主体:交往关系与价值尺度的统
三、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五章 最广泛地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
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科学发展的哲学原则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三、促进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充分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

结束语 开创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一、再论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是阶段性与长远性的统一
三、开创性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时代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