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2008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3748
  • 作      者:
    王缉思主编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缉思,中国当代一流国际政治学家,著名美国问题学者。男,1948年11月生于广州。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2001年5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2005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其他兼职有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国防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是关于研究“中国国际战略”的评论集,内中具体收录了:《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冲击中德关系》、《看不透的东方: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话题”》、《小布什的“反恐”大旗能打多久》、《伊朗派系政治与伊美关系》、《食物、消费品安全与中美经贸关系》等文章。
    西方古代的战略思想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孙子兵法》诞生于同一历史时期。近代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对后来的军事战略思想(包括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鲁士德国政治家俾斯麦的外交战略为后人所仰慕称道。
    直到冷战时期,国际战略及该领域的研究,还基本上限定于传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特别是国防战略、军事战略和着眼于结盟与反结盟的外交战略。此前,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设计了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框架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其实就是一种美国至今仍在执行的试图维护霸权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做这种界定。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略的延伸,即区分敌我友,分析国际形势和力量对比,运用国际资源打击主要敌手,维护国家安全。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视角转换
    国际战略研究的视角转换
    建国以来,中国还没有成文的、可以被称为国际战略的权威文件。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对外政策声明巾,连“国家利益”这个概念都不存在。。但是,这不等于说中国没有过完整的国际战略。从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战略,到20世纪60年代同苏联进行意识形态论战时提出的革命路线,再到70年代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都是阐述相当完整、逻辑相当严密的、具有最高权威的国际战略思想。我认为,1977年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文章《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贡献》,。就其逻辑的完整性而言,在那个历史时期达到了国际战略思想的顶峰。
    当然,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内政策和整个国家发展方向,决定了当时国际战略所带有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当年中国的国际战略,从外延、内涵到表述方式,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战略思想的延伸。其咀显特征,是将国内阶级斗争的分析框架运用于“国际阶级斗争”,目标相对单一,敌我友营垒分明。往往被今人忽略的是,虽然在今天看来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但当年的国际战略是以推进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为基础的,这些普世价值诉求不仅基于国家关系准则,更基于推翻帝国主义秩序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让全世界无产者和革命人民翻身求解放。它的逻辑起点是世界各国的“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同时强调国家的阶级属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大大丰富了。思想樊笼被打破,相关的战略研究、学术研究逐渐发达,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展开
目录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视角转换
关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思维定式的一些思考
看不透的东方: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话题”
中国的非洲战略:国家形象与对策研究
中美战略互信:未来大国关系的风向标
中日关系:“福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冲击中德关系
“乔治·华盛顿战略”:美为台谋划之战略路线图
“人联公投”将把台湾带到哪里?
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
“普京政治”与俄罗斯新的大国进程
小布什的“反恐”大旗能打多久?
对《普林斯顿报告》的几点解读
对韩国政治与外交的评价与展望
伊朗派系政治与伊美关系
巴基斯坦:贝·布托的死和穆沙拉夫的生
食物、消费品安全与中美经贸关系
“贸易政治化”:中美博弈的背后
中美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中美能合作吗?
2007年科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能源:2007年的“新热度”
空问:未来大国角逐的新领域
驶上快车道的中国城市化:多维挑战与内涵定位
联合国改革:新秘书长、新议程
达尔富尔问题:为什么扯上北京奥运会?
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
台海安全形势现状及走势
2007年哑太军事形势发展
关系摩擦与美口同盟
日本:自卫队重返印度洋的背后
美国为什么要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