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2209
  • 作      者:
    苗光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苗光新,1970年生,陕西省子洲县人。1993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2000年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获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政治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已出版合著三部,合编教材三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印共(马)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全书全面探讨了印共(马)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及当前政策,印共(马)的地方执政、党际交往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等等。《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丛书”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印共(马)的曲折发展及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br>    印共(马)是原印度共产党内较为激进的一派于1964年脱离印共后新成立的一个共产党组织。40多年来,印共(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印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对印度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此同时,印共(马)在实践中通过议会斗争和议会外群众斗争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力量和影响,并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在整个印度政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是现实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印共(马)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就不可能对它的理论和实践作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也不可能对它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入的认识。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印度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印共(马)自身的发展状况,我们将其成立以来40多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br>    第一节  建党初期的抗争与探索(1964-1976年)<br>    从成立之初到70年代中期,印共(马)的生存环境一直很恶劣。一方面,它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不得不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打压;另一方面,它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观点分歧,矛盾和派别斗争日益激化,并最终导致党的分裂——纳萨尔巴里派于1969年脱党,另外成立了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使党的力量遭到空前严重的损失。
  ……
展开
目录
    导论<br>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价值<br>    二 研究的现状<br>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br>    <br>    第一章 印共(马)的曲折发展及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br>    第一节 建党初期的抗争与探索(1964-1976年)<br>    一 印共(马)的产生<br>    二 印共(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br>    三 印共(马)的英勇抗争<br>    四 印共(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br>    五 印共(马)同纳萨尔巴里派的决裂<br>    六 印共(马)寻求国际承认的努力<br>    <br>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与探索(1977-1989年)<br>    一 印共(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br>    二 印共(马)反对教派主义势力的斗争<br>    三 印共(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br>    四 印共(马)的力量发展及其在议会斗争中的得与失<br>    <br>    第三节 苏东剧变以来的新发展与新探索(1990年至今)<br>    一 印共(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br>    二 印共(马)领导的群众组织及斗争<br>    三 印共(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br>    四 印共(马)的力量发展及其在议会选举中的表现<br>    <br>    第二章 印共(马)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及当前政策<br>    第一节 “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的缘起、形成及发展<br>    一 “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的缘起和形成<br>    二 “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br>    <br>    第二节 “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br>    一 世界形势<br>    二 印度的国家性质及社会状况<br>    三 “人民民主革命”的性质、任务、手段及阶级力量<br>    四 未来“人民民主”政府的政策与纲领<br>    五 建设“群众性的革命党<br>    六 社会主义相关理论问题<br>    <br>    第三节 印共(马)对联邦政府的态度及其替代政策<br>    一 政治方面<br>    二 经济方面<br>    三 文化教育方面<br>    四 对外关系方面<br>    <br>    第三章 印共(马)独具特色的地方执政<br>    第一节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br>    一 西孟加拉邦的基本概况<br>    二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业绩<br>    <br>    第二节 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br>    一 喀拉拉邦的基本概况<br>    二 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业绩<br>    <br>    第三节 印共(马)在特里普拉邦的执政<br>    一 特里普拉邦的基本概况<br>    二 印共(马)在特里普拉邦的执政业绩<br>    <br>    第四章 印共(马)的党际交往<br>    第一节 印共(马)与印共40多年的“风雨”关系<br>    一 互相敌对的时期(1964-1977年)<br>    二 推进联合的时期(1978年至今)<br>    <br>    第二节 印共(马)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br>    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双边关系<br>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双边关系<br>    <br>    第三节 印共(马)与苏共(俄共)的关系<br>    一 印共(马)同苏共的关系<br>    二 印共(马)同俄共的关系<br>    <br>    第四节 印共(马)与其他共产党的关系<br>    一 苏东剧变前的双边关系<br>    二 苏东剧变以来的双边关系<br>    <br>    第五章 印共(马)的基本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br>    第一节 印共(马)的基本经验<br>    一 印共(马)成功的基本经验<br>    二 印共(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训<br>    <br>    第二节 印共(马)存在的问题及成因<br>    一 印共(马)存在的问题<br>    二 问题形成的原因<br>    <br>    第三节 印共(马)的发展前景<br>    一 印共(马)未来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br>    二 印共(马)未来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