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44622
  • 作      者:
    吴忠民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在提出系统的社会公正理论和规则体系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社会在社会公正方面的主要进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
展开
作者简介
    吴忠民,1959年生于青岛市。198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硕士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胡滨教授)。1985年起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8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1992年又被破格聘为教授。1995年起,历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职。2000年调至中共中央党校工作。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997年入选),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公正研究、社会发展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口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独立撰写)200余篇;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经济时报》、《文汇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另外,在重要内参发表文章数十篇。独立撰写的著作有:《社会公正论》(2004年)、《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1999年)、《中国社会发展论》(1995年)、《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究》(1992年),主编有《发展社会学》(2002年)等。其论文多次被重要媒体转载或转摘。其论著曾多次获奖,其中,《社会公正论》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提名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在提出系统的社会公正理论和规则体系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社会在社会公正方面的主要进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社会公正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社会公正问题进行分析,三是对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及实践意义,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转变,中国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中国中期可能危机趋势分析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社会公正问题日益突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经济及综合国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l979年至2006年,中国的GDP平均每年以9.7%的速度递增。①近30年以来,中国的GDP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这在各个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纪录。如果按照现行外汇汇率来看,200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如果按照实际购买力来看,中国的经济总量则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有学者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进行计算发现,日中之间经济实力的相对差距从l980年的l.51倍下降为l990年的l.O9倍;l992年,中国的经济实力超过日本,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03年,日本GDP只相当于中国的44%。②与之相适应,中国的综合国力也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的科学技术、国防力量等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中国于l993年开始明确地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21世纪之初,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已经初步得以确立。……
展开
目录
引言:天平不能倾斜
一、社会公正问题日益突显
二、失去社会公正意味着什么
三、是什么观念在妨碍着我们重视社会公正问题

专论1 邓小平的两个战略构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章 社会公正的意蕴及意义
一、社会公正的基本规则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点
四、应当区分两个层面上的社会公正问题
五、社会公正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1.社会公正决定着制度能够具有“好的”特性
2.社会公正决定着制度能够具有“有效”的特性
3.社会公正决定着制度能够具有“公平”的特性
4.社会公正决定着制度能够具有“可行”的特性

六、社会公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社会公正是保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公正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经济创造力
3.社会公正有助于大幅度地扩大内需
4.社会公正有助于经济发展有序地进行
5.社会公正是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

专论2 形成双赢:富人完税的积极意义
第二章 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及实践意义.
一、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二、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
三、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专论3 保护私有财产对大多数人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公正方面的主要进展
二、不容乐观的社会公正现状
1.贫富差距过大
2.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保障的总体状况偏弱
三、可能的趋势
专论4 不宜低估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严重性

专论5 初次分配领域同样应当重视公正问题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趋向.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现象
1.“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
2.中国渐进式改革中的失误所引致的问题

三、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的主要表现
1.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
2.劳动权利的维护处在十分弱化的状态之中
3.社会保障状况令人担忧
4.劳动技能总体水准在下降
5.程度不同的边缘化

四、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的明显特征
1.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占据突出的位置
2.与特定的阶层结构化过程密切相连
3.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五、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的负面影响
1.在很大的程度上会抵消发展的意义
2.削弱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
3.严重削弱经济的拉动力
4.对于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会造成十分有害的影响

六、如何应对
1.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2.注重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基础性的生存权利
3.重建农会组织
4.强化企业党组织维护工人基本权利的职能

专论6 工人看劳资关系——对几名工人的访谈记录
第五章 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
一、现代社会精英群体的特征及其他
1.精英群体的含义及构成
2.现代社会精英群体的主要特征
3.扭曲的精英群体现象
4.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精英群体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长足发展
1.三大精英群体实现了同步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一枝独秀的局面
2.精英群体的职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准越来越高
3.精英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突显

三、中国现阶段精英群体存在的问题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片面的行为和政策取向
2.公权强烈的扩张冲动
3.精英群体之间利益结盟现象日渐明显
4.精英群体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化和壁垒化倾向

四、中国精英群体的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1.造成公共投入的巨大浪费
2.扭曲和损伤正处在定型过程中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3.造成改革与发展两者之间的背离
五、结语

专论7 应高度重视社会政策对执政党的重大意义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与社会政策密不可分
2.中国社会的发展呼唤着社会政策
3.社会政策对于中国共产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
一、中国社会的高风险
1.现代社会必然伴随着社会风险
2.中国急速的社会转型必然面临着高风险

二、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界定
1.何谓危机和社会危机
2.社会危机的特征
3.社会危机的诱因变量和本因变量
4.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

三、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变量
1.“中期”范围的划定
2.中国中期重要的社会危机变量
四、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第一种可能趋势
五、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第二种可能趋势
六、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第三种可能趋势

七、应对思路和对策
1.建立起雄厚的战略资源战略物资储备体系
2.建立起公正合理并且是制度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3.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专论8 社会的急剧转型与社会焦虑
1.社会焦虑困扰着中国社会
2.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
3.怎么办

第七章 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若干转变
一、从“无序”改革到“有序”改革
二、从增益型改革到利益调整型改革
三、从边缘层面的改革到核心层面的改革
四、从应对个案化的社会问题到应对整体化的社会问题
五、从单纯地看重经济效益到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并重
六、从“先富”逐渐过渡到“共同富裕”
七、从经济型政府逐渐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八、从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改革
专论9 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接受某媒体记者的采访

专论10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1.后发优势:六个方面的表现
2.后发劣势:八个方面的陷阱
3.扬长避短:六项对策

第八章 日益突显的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何以成为时代的一个重要主题
1.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2.社会成员平等和独立意识普遍增强
3.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二、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重要意义
1.民生的含义及内容
2.民生问题的特点
3.改善民生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防止改革与发展两者之间的背离

三、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
1.问题的提出
2.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3.建立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专论11 改善劳动条件同样能够大幅度增加就业机会
专论12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五大失误
专论13 民生与法治:深化改革的两个有效突破口

第九章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界定
1.和谐社会的含义
2.两种类型的和谐社会
3.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和谐社会理论的重大意义
1.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
2.和谐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

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1.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
2.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优化社会结构
3.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
4.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制定和实施系统的社会政策
5.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准则:“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

专论14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
附录一 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
一、阶级分析的基本价值
二、阶级分析的不足
三、中国特定语境下的阶级分析
四、从阶级分析到当代阶层分析

附录二 社会公正研究的现状及趋向——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社会公正研究述评
引言:社会公正研究的崛起
一、关于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阶层结构层面上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争论
四、社会公正基本理论层面的进展
五、社会公正研究的生长点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