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邵其人:
刘邵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生卒年及家世均不详。关于刘邵的名字,历来有两种记载,一为“劭”,以《三国志.刘劭传》为代表;一为“邵”,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历代沿用。宋庠《人物志·后记》认为两者均误,应为“邵”。本文按学术界的习惯采用“邵”字。
据《三国志·刘劭传》记载,刘邵于“建安中”作为广平郡的计吏赴中央政府所在地许昌。到达尚书令荀或处时,恰逢太史令预报将出现日蚀,在座的官员围绕是否按时举行朝会产生争议,刘邵对此发表了精辟见解,认为推算容易出现失误,不应因此废朝会。他的看法得到了荀或认可,朝会按期举行,日蚀也没有发生。曹操于建安九年(204)平定冀州,荀或逝世于建安十七年(212),刘邵到达许昌的时间应当在建安九年~建安十七年之间。
计吏是地方政府向中央荐举的人才,一般都留用,况且刘邵在日蚀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得到荀彧的赏识,“或善其言”。荀或以知人善任闻名,又是朝中当权派,因此刘邵很可能从此进入仕途,具体任职不详,按惯例应任郎吏,有俸无职,等待选调实授的机会。即使刘邵在建安十七年入仕,他在郎吏位置上也至少等待了五年。《三国志·刘劭传》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御史大夫郄虑辟刘邵,恰逢郄虑被免职,刘邵转任曹丕的“太子舍人”,后任秘书郎,从此成了曹丕的幕僚,太子党成员。
曹丕“太子党”核心人物是陈群、司马懿、朱铄、吴质“四友”。刘邵得以入选太子舍人,可能得益于陈群的推荐。因为这一年随着曹丕被立为太子,曹魏的权力结构也作了调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