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借刀杀人,曹操暗整祢衡<br> 曹操掌握大权,迁都于许都之后,孔融推荐祢衡来见曹操。<br> 祢衡这个人,从小辩才无碍,很有才华,不过也因此使他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经常得罪人。祢衡来到曹操这边,果然因为傲慢无礼而惹火曹操,曹操为了羞辱他,只派给他鼓吏这个小官做,祢衡自觉不受重用,当众辱骂曹操。曹操大怒,对孔融说:“你推荐的祢衡这小子,我要杀他,就像杀一只麻雀或老鼠一般容易,但想到此人一向虚有名声,杀了他,远近之人会批评我没有容人的雅量。”<br> 曹操虽在气头上,却心生一计,干脆把祢衡转介给荆州的刘表。<br> 刘表才气出众,志向远大,高谈阔论时头头是道,让人折服,可惜他的行政能力不强,所持论点也往往行不通,久而久之就被人看破手脚。不过,刘表一直保持着宽和爱士的形象,曹操便把祢衡送过去,借机考验刘表。<br> 刘表起初对祢衡相当礼遇,奉他为上宾,祢衡也多次赞美刘表,彼此欣赏,安然无事。无奈蜜月期终有结束的时候,问题就出在刘表的左右亲信身上。<br> 原来祢衡虽然赞赏刘表,却瞧不起刘表的左右亲信,经常对他们冷嘲热讽。刘表的亲信便伺机报复,常在刘表面前说祢衡的坏话,甚至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例如有一次,便诬陷祢衡曾批评刘表:“重仁义,比美周文王,但临事不能决断,最后必因这个缺点而成不了气候。”<br> 这段批评其实很中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但刘表哪能咽得下这口气,不问青红皂白,决定比照祢衡的来时路,把他转送出去。<br> 送到哪边去比较好呢?“是了,就是他,黄祖!”刘表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江夏太守黄祖的影像。<br> 为什么是他?只因黄祖脾气暴躁,送祢衡过去,一定足以让他吃尽苦头,以消心头之恨。<br> 祢衡去到江夏郡之后,黄祖对他也很优厚,但祢衡后来老毛病又犯了,当众辱骂黄祖。这一回,黄祖可顾不得什么形象,一气之下就把祢衡给杀了。<br> 【谋略史观】<br> 曹操辗转除去祢衡这个烫手山芋,这是标准的“借刀杀人”之计。<br> 曹操忍住性子,不直接杀祢衡,和他后来不杀刘备一样,都是为了顾全形象。<br> 5 拷讯如法,满宠巧救杨彪…<br> 有些人把谋略当成“打击别人,成就自己”的同义词。其实不然,谋略运用得当,也可以救人济世。下面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br> 曾任太尉的杨彪,和袁术结为姻亲,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在袁术称帝后,曹操逮到机会,便诬告杨彪图谋罢黜皇帝,另立新君。<br> 杨彪被捕下狱,曹操命满宠审理侦讯。<br> 孔融听到这项消息后,急忙劝阻曹操说:“杨公四代品德清高,天下仰慕。根据《周书》所言,父子兄弟有罪都不牵连,怎么能将袁术的罪怪到杨彪头上呢?”<br> 曹操不理这些,坚持要整肃杨彪。孔融和担任尚书令的荀彧便偷偷嘱咐满宠说:“请讯问口供,不要刑讯逼供。”<br> 谁料满宠根本未加理睬,照样严刑拷问。孔融、苟或听到满宠动刑的消息,都义愤填膺,对满宠十分不谅解。<br> 几天后,满宠求见曹操说:“我用过各种刑法,但仍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此人名闻全国,如果查无实证,却硬要定罪判刑的话,必定会招民怨、失民心,属下为您担心。”<br> 颇在意民间声望的曹操一听,震了一下,当天就下令赦免杨彪。<br> 孔融、荀彧因为杨彪的案子,和满宠疏远已久,待杨彪无罪开释后,才知道这是满宠的谋略,从此误会冰释,对满宠更加尊敬。<br> 【谋略史观】<br> 三十六计有“欲擒故纵”之计,满宠所用的计谋却恰好相反,可称之为“欲纵故擒”——故意刑求,仿佛要入人于罪,却又以此取信于曹操,最终救下杨彪。<br> 满宠在此案例中还并用了三十六计中的“苦肉计”,让杨彪受点皮肉之苦,却换回他一条命。<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