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主题是明代人口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试图从人口截面,分析其数量、结构、地理分布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种人口变动因素引起的经济后果。认识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统一。因此,《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并非纯粹的人口史,而是有关明代的经济史。
《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明代人口数量的历史演变。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明代各时期的人口数量。先讨论明代人口统计的对象、范围和方法。然后对明代官方文献中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根据上述讨论,进一步具体估计明代的人口数量、增长率、峰值及年代,展示明代人口发展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明代人口的非稳定性结构。主要分析明代人口的性比例结构、职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些结构都表现出非稳定特征,这些非稳定结构都制约着明代人口的发展和生产发展。性比例的失衡,既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化的结果,又是原因,而形成人口与经济的恶性循环:性比例失衡斗早婚、不婚→体质差→生产率低→收入少→生产、生活恶化→性比例失衡这样无尽头的过程。职业结构的非稳定性,表现为籍定军、民、匠等人户而使职业固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造成人口择业的困难,也使男耕女织基本结构难于解体。明代人口社会结构的非均衡性,表现为上层人口(非生产性人口)急剧膨胀,消耗国家财富;中间层(地主、商人等)群体的收缩,没有积累生产和经营资金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底层人口过大。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非稳定人口结构,从而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
第三章,明代人口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明初、中、晚人口地理分布,是一种非均衡的人口分布状态,这种状态反映了生产、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非均衡性。迁都北平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错位,导致南北供求矛盾,北方政治中心的物资供应仰赖于南方经济中心的供输,造成持续的财政危机和江南重赋。长期的人口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对明代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四章,明代人口地理与资源限制。这里,研究人口数量与资源(主要是土地)数量的关系,以及明代城镇、交通运输和商业在空间上聚散人口和资源的能力。首先,分析明代不同地区的户均土地和人均土地的变动,进行南、北对比和沿海、内陆省区对比,揭示人口与土地、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表明地狭人稠和地广人稀,都造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地狭人稠地区,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相对集中,家庭手工业得以发展,且作为缓解农业重赋的弥补手段产生,决定了其生产规模的狭小;地广人稀地区,家庭手工业发展受到生产率水平的限制。其次,分析明代城镇布点在空间上的密集程度与人口、物资流动性大小的关系。在局部区域如江南城镇相对集中,城镇之间的物资流动较快,形成空间上互为供求、相互交换的经济圈;但大部分地区,城镇布点稀疏,相互间的交换很困难。最后,分析明代交通运输在空间上转移物资的能力。明代以运河运输为主,海运、陆运为次的格局,是服务于官方需要、商业运输不发达的格局,运输工具和装载能力,如船,经历了逐步下降过程,物资在空间上的转移日益困难。山南向北的运河运输线犹如一条吸管,政治中心抽干了经济中心的血液,使明代经济不断收缩、萎靡不前。
第五章,明代人口的非流动性与经济结构的封闭性。明代,在大部分区域,形成交通不便、剩余产品极少,与外界很少发生人口和物资流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单元。其内部的各种活动非常缓慢,表现出低效、慢速的特点,不能阻止劳动边际物质产品递减的作用。在江南形成连续的生产单元。赋役征银以后,促使农村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生产,但其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所需要的经营规模、资金积累等条件不具备,在国家重赋和商业资本控制的双重夹击下,不断收缩;城镇手工业也由于同样原因,经营艰难,从业者少,难以吸收农村手工业者。这样,不能打破自然经济结构。政府施行不断加重的赋役政策,破坏了生产和经济基础,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曰益狭窄和艰难,他们的选择行为已日趋困难;政府的惟一选择,就是不断加重赋役,结果又进一步破坏生产,经济不断收缩,也造成人民生活、生产、税收不断恶化的循环。
通过上述分析,结论是:明代人口的发展影响明代经济发展;明代失衡的人口结构制约着人口数量增加;自然灾害也制约着人口数量增长;明代城镇、交通和商业集散物资的能力减弱;明代所形成的与外界缺乏交换的牛产单元,其造血功能低下:政府制度、政策的缺陷,使得经济每况愈下;自然经济结构不易打破,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受不住外来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等的打击,十分脆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