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探讨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结构有了巨大的变化,就居住空间而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市场化的商品住宅的不断涌现。就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言,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变迁(黄志宏,2006):第一个阶段是旧居住区,该居住区建筑物多为1949年以前建成的三层以下的“低层”老式住房,由于建设的年代较久,房屋的配套设施很差,建筑物密度也比较大,居住生活基础设施如用水、排污甚至厕所、厨房等都为公用的。第二个阶段是单位居住区,该居住区主要是从1949年以后,到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这一段时期,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为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而建设的生活居住地。与旧居住区相比较而言,水电等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但由于居住的居民多来自同一单位,工作和生活的重合度很高。第三个阶段是市场化的商品住宅区,与前两种类型相比较而言,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且居住的居民的异质性比较高,工作与生活空间基本分离。
虽然旧居住区和单位居住区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商品房居住区成为目前居住空间的主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旧居住区中,由于生活条件的局限性,存在着诸多不可避免的公共空间,居民的公共生活比较丰富。在单位居住区中,虽然生活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生活与工作的重叠,居民也存在着很大空间的公共生活。然而在商品房居住区中,虽然开发商在小区中也配套了相应的公共空间,居民的异质性,尤其是在生活交往方面的异质性,使得居民的公共生活非常缺乏,由此带来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缺乏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社区整合方式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