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角落与记忆.??:社会更替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11755
  • 作      者:
    张鸿雁,胡小武主编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让我们跟随《城市角落与记忆2:社会更替视角》一同去探寻城市的角落,去发现城市的记忆,去感受从这些角落里映射出的这个城市的所有吧!城市的角落,不仅是一种空间形态,更是一种空间建构出来的心理状态。因为角落,人们得以有生活、生产的载体。因为角落,城市人在寻求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找寻到了自身的价值。空间的角落、人群的角落、心理的角落,还有那些隐藏在一切显性之下的不透明的生活形态。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城市的角落,更要从城市的各种角落中,认识城市,感知城市的人群,感受城市的变迁和进化。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角落与记忆2:社会更替视角》通过对城市角落、部落、社区的专业调查,展示当今中国城市的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升华、生存与选择,记录城市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细节,为城市化发展贡献更为鲜活的研究与调查《城市角落与记忆2:社会更替视角》可供城市社会与研究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二、理论探讨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结构有了巨大的变化,就居住空间而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市场化的商品住宅的不断涌现。就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言,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变迁(黄志宏,2006):第一个阶段是旧居住区,该居住区建筑物多为1949年以前建成的三层以下的“低层”老式住房,由于建设的年代较久,房屋的配套设施很差,建筑物密度也比较大,居住生活基础设施如用水、排污甚至厕所、厨房等都为公用的。第二个阶段是单位居住区,该居住区主要是从1949年以后,到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这一段时期,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为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而建设的生活居住地。与旧居住区相比较而言,水电等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但由于居住的居民多来自同一单位,工作和生活的重合度很高。第三个阶段是市场化的商品住宅区,与前两种类型相比较而言,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且居住的居民的异质性比较高,工作与生活空间基本分离。
    虽然旧居住区和单位居住区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商品房居住区成为目前居住空间的主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旧居住区中,由于生活条件的局限性,存在着诸多不可避免的公共空间,居民的公共生活比较丰富。在单位居住区中,虽然生活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生活与工作的重叠,居民也存在着很大空间的公共生活。然而在商品房居住区中,虽然开发商在小区中也配套了相应的公共空间,居民的异质性,尤其是在生活交往方面的异质性,使得居民的公共生活非常缺乏,由此带来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缺乏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社区整合方式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角落生活:价值共享
缺环的链条:社区半公共空间与互动困境
寻找逝去的归属
水泥森林中的“后乡村”生活
城市整合: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第二编 城市更新:空间的再生产
多元利益格局下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与特色街区
文化生命力的复兴

第三编 社区融合:认同的力量
夹缝中的生存
演替式边缘社区的整合与认同
作为文化象征的大学社区

第四编 社区治理:秩序的寻求
缺位与失位:社区管理新老模式变革困境
Who在管理社区?

第五编 休闲空间:城市的再生
格调享受:滨水景观与城市休闲
时尚街区的空间生产逻辑

第六编 街与物景:传承与升华
从过去到未来:城市化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流变中的空间结构和景观

第七编 社区情感:流动的表情
变迁中的开放式老小区社区情感流逝
传统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代际分异
同质社区异质混合生活体的构建

第八编 居住形态:生存与选择
生活在城市的“低洼地”
社区弱势居住群体研究
非农非城:另一种状态
侵入与接替后不能忽略的痛

第九编 城市形态:城市的增长
立体化城市
郊区城市化的特质
大学新校区:城市化的“增长极”
跋:记忆中的心灵激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