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沟通交际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090542
  • 作      者:
    鲁曙明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鲁曙明,1982年初扬州大学英文系本科毕业,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英文系研究生毕业。赴美留学前曾于扬州大学任教多年。1997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传播沟通学博士,现任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传播沟通学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传播沟通学理论、文化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跨文化沟通学等。2005-2006年任美国世界华人传播学会会长,2003-2007年任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会长,兼任美国学术出版社传播学著作评审、美国《中国研究学刊》(American Review of China Studies)副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沟通交际学》共十四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评介沟通交际学的传统,包括修辞学、当众演讲学和修辞批评。第二部分是关于沟通交际学研究的基础领域,包括沟通学研究方法、人际沟通学、家庭沟通学、组织沟通学和小组沟通学。第三部分是对沟通交际新近发展的几个领域的介绍和评析,包括跨文化沟通学、性别与人际沟通、健康传播沟通学、危机沟通学和网络传播沟通学。
     《沟通交际学》作者绝大多数是在美国高等院校担任教学和研究的华裔教授。他们所受的教育一半在中国,一半在西方国家,这种交叉型的教育背景使他们对当代西方沟通交际学的发展有着一些不同于西方本土学者的观察和理解,这是本书特色。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西方说辩学/修辞学
  西方对说辩学/修辞学(Rhetoric)的研究已经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辩学始于古希腊的公众说服和辩论活动,与哲学、政治学、逻辑学及伦理学有着紧密联系,已经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至今已成为西方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许多大学里,Rhetoric是口语传播学(Speech Communication)本科生的必修课,并设有该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我国,Rhetoric被译为“修辞”并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但这个译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人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研究。因为它被归为语言学的范畴,研究的目的仅是为了增强言辞修饰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而西方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远远超出上述范畴。本章将对这门学科在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学者和主要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以便帮助国人了解和引进这门学科。
  笔者在1998年的拙作《中国古代名辩学》(Rhetoric in Ancient China)中将Rhetoric译作“名辩学”。这是因为古希腊的Rhetoric与我国先秦时期的名家思想和思辨实践有很多相似之处(Lu,1998)。在这个翻译的基础上,Rhetoric在本章中被译为“说(shui)辩学”,主要是因为西方的人文传统里,这门学科源于口语说服和辩论的实践。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如《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修记》(Odyssey)就表现了语言的启发(heuristic)功能、争论(eristic)功能和劝告(protreptic)功能(Enos,1993)。这几个语言功能充分说明了语言的说辩作用,同时也指明了西方说辩学的范围和研究方向。说辩学在古希腊被公认为是艺术范畴(techne),主要表现在公共演讲的场合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西方说辩学/修辞学  吕行
第二章  西方当众演讲学研究与教学  黄少荣
第三章  修辞批评  张玫
第四章  沟通学研究方法  林灿初
第五章  人际沟通学  张惠晶
第六章  家庭沟通  张秀蓉
第七章  组织沟通学理论及研究  钟振升
第八章  小组沟通学  吕新安
第九章  跨文化沟通  陈国明
第十章  性别与人际沟通  周典芳
第十一章  精神沟通学  庄瑞玲
第十二章  危机沟通学理论与实践概论  孙玮
第十三章  健康传播沟通学
冯海荣  Marifran Mattson
第十四章  网络传播沟通学研究  夏云
作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