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br> 一、致中和<br>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相较而言更重视事物的分别与对抗,由此形成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谐思想,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br> 万事“和为贵”、“和实生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这种和谐思想和理论的基本表述。尤其在人生处世方面,中华民族更重视“以和为贵”。<br> 中国传统思想中,资源最丰富、成就最高超的,就是人生论。而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古圣先贤对它们的推究,也是为其人生论服务的。而在中国传统的人生论中,“和谐”则是人们的最高追求。“致中和”,既是中国人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理想追求,也是整个社会共同体思想和行为的理想追求。<br> 《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的描述最充分地说明了人们对和谐社会,和谐生活的憧憬和渴望。<br>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国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br> 大道实现的情况是,天下为公,选择贤才,任用能人,人与人讲究诚信,致力于和睦相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