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一威”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汇都是翻译西语时形成的新词,例如“哲学”、“化
学”、“玻璃’’等。我本来以为“权威”也是个与英文的“authority”对应的翻译词,查阅才知,它在古代很早就有了,例如,《吕氏春秋·审分》里说:“万邪并起,权威分移。”《北史·周纪上论》也说:“昔者水运将终,荤凶放命,或权威震主,或衅逆滔天。”
分开来看,“权”本义既指黄花木,又指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或秤锤。也许,
最初的秤杆是用这种木做成的,所以就用这种木的名字来称呼它。不过,这仅
仅是猜测而已。名词性的“权”动词化后,指“称量”这一动作,后来逐渐就引申
出“掂量”和“权衡”的意思。例如,《孟子·梁惠王上》里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这句话用的就是动词性的“权”,并一语双关地道出了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今,我们把“权”放在“权力”、“权利”、“权威”、“权柄”等词当中,很显然,在这些词中,作为词根,“权”的含义起着奠基作用。所以,为了弄清楚“权威”的含义,就有必要对“权”——“秤”和“称量”的本质作出分析。
“秤”的作用就是“称量”。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秤”,又为什么要“称量”呢?很显然,这是出于克服主观性的要求。一件东西张三说是三斤,李四说是五斤,主观性就在人们当中造成了混乱。通过“秤”的发明,物体重量的“客观性”就同时被发明,也就是说,“称量”的结果不但是唯一的,而且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不过,物体重量的客观性相对于“秤”的客观性还在其次,因为,首先必须有“秤”的客观性,才会有物体重量,即称量结果的客观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