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传统人文学中的“体知”<br> “体知”是杜维明教授长年涵泳于儒家生命智慧体贴所得,体知的观念在中国传统人文学中可以找到丰富的思想资源。对此,多位学者尝试打破现代人文学科的生硬分界,在中国传统学术框架内从多元的视角对体知概念作出多方位的诠释。<br> (一)中国传统人文学的独特认知方式<br> “体知”的概念包含着“体”与“知”两个诠释的维度,首先,它是作为中国传统人文学独特的认知方式而成立的。<br> 陈昭瑛教授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儒家传统中的“知音”体验作了文献和意涵上的分梳。她认为,知音者不限于“知”音律技巧,而主要在于“知”音乐所表现和模仿(或反映)的内容,以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知的过程中,知者和被知者的身心能够达到一种相互感通的状态,从而感知到融人音乐的全新自我,这就是所谓的共鸣现象。通过隐喻的方式,儒家在“体知”的基础上将音乐与人事,特别是与政治上的功德之间建立了联系,在乐舞中辨识政治人事,并进行政治上的批评,以期实现知音、知乐而知政的目的。<br> 梅广教授(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选取楚文化为研究模型,详细阐述了先秦时期楚地文化的认知方式和宇宙论思想。他认为,古代中原文化对于天的认识是建立在宗教(上帝)、历数及其崇高性意义上的认识,虽然具有丰富的人文和道德含义,却开不出宇宙论的哲学思维,先秦儒墨两家概莫能外。与此不同的是,由于没有类似上帝的观念,楚文化得以远离神权政治,从而涵容了中国早期的宇宙论思想,屈原之屈赋和老庄之道家思想就是杰出代表。在楚文化频繁的祭祀活动中,神与人是共同生活而互相体认的,这种独特的宇宙论认知模式及其人神相亲的浪漫色彩,正是先秦人文精神跃动的体现。<br> 东方朔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以荀子为考察对象,着力发掘中国古代“理性主义”(或称经验主义)传统中的体知观念。通过引入伽达默尔等人的西方解释学理论作为参照,林教授认为荀子所强调的辩说本身既是知性之认知,同时也是对先王之道、礼义之统的亲历和重温。荀子辩说言必称礼义,目的就在于为同时代的人们培植和造就作为先王之道这一历史真理的普遍感觉,即共通感。<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