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体知与人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47881
  • 作      者:
    陈少明主编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知音、知乐与知政<br>    良知何以是体知<br>    大体与大心<br>    羞耻  身体  道德<br>    康德论“通常的人类知性”<br>    指尖之间的“太一”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少明,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国思想史与人文科学方法论研究,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儒学的现代转折》(辽宁大学出版社92年版);《被解释的传统》(第一署名,中山大学出版社95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体知与人文学》是基于一次学术会议的讨论而编成的文集。“体知”很可能不是一个新词汇,因为由之构成的两个汉字含义清晰,配搭顺便,且其意义容易被直观。但它作为一个探讨中国哲学的概念,则是经杜维明教授的精心阐发而传播开的。《杜维明文集》第五卷中有不少篇章展现他在这方面的深刻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国传统人文学中的“体知”<br>    “体知”是杜维明教授长年涵泳于儒家生命智慧体贴所得,体知的观念在中国传统人文学中可以找到丰富的思想资源。对此,多位学者尝试打破现代人文学科的生硬分界,在中国传统学术框架内从多元的视角对体知概念作出多方位的诠释。<br>    (一)中国传统人文学的独特认知方式<br>    “体知”的概念包含着“体”与“知”两个诠释的维度,首先,它是作为中国传统人文学独特的认知方式而成立的。<br>    陈昭瑛教授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儒家传统中的“知音”体验作了文献和意涵上的分梳。她认为,知音者不限于“知”音律技巧,而主要在于“知”音乐所表现和模仿(或反映)的内容,以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知的过程中,知者和被知者的身心能够达到一种相互感通的状态,从而感知到融人音乐的全新自我,这就是所谓的共鸣现象。通过隐喻的方式,儒家在“体知”的基础上将音乐与人事,特别是与政治上的功德之间建立了联系,在乐舞中辨识政治人事,并进行政治上的批评,以期实现知音、知乐而知政的目的。<br>    梅广教授(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选取楚文化为研究模型,详细阐述了先秦时期楚地文化的认知方式和宇宙论思想。他认为,古代中原文化对于天的认识是建立在宗教(上帝)、历数及其崇高性意义上的认识,虽然具有丰富的人文和道德含义,却开不出宇宙论的哲学思维,先秦儒墨两家概莫能外。与此不同的是,由于没有类似上帝的观念,楚文化得以远离神权政治,从而涵容了中国早期的宇宙论思想,屈原之屈赋和老庄之道家思想就是杰出代表。在楚文化频繁的祭祀活动中,神与人是共同生活而互相体认的,这种独特的宇宙论认知模式及其人神相亲的浪漫色彩,正是先秦人文精神跃动的体现。<br>    东方朔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以荀子为考察对象,着力发掘中国古代“理性主义”(或称经验主义)传统中的体知观念。通过引入伽达默尔等人的西方解释学理论作为参照,林教授认为荀子所强调的辩说本身既是知性之认知,同时也是对先王之道、礼义之统的亲历和重温。荀子辩说言必称礼义,目的就在于为同时代的人们培植和造就作为先王之道这一历史真理的普遍感觉,即共通感。<br>    ……
展开
目录
编者序<br>知音、知乐与知政:儒家音乐美学中的“体知”概念<br>从屈原和楚文化的认知特色试论老庄的自然哲学 3<br>“通”的体知——本体?工夫?境界:《庄子》思想的身体之维<br>“辩示”与“重温”——荀子体知观念的一种了解<br>“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br>“慎其独”、“慎其心”与“慎其身”<br>大体与大心<br>王阳明在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间:良知作为体知 = 信念/欲望(Besire) ≠ 怪物 (Bizzare)<br>满腔子是恻隐之心——良知何以是体知<br>明耻——羞耻现象的现象学分析<br>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br>康德论“通常的人类知性”——兼与杜维明先生的“体知”说相比较<br>责任与体知<br>穿衣之道——诸子争辩的一个话题<br>亲属、身体、血缘与象征——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初探<br>视觉中心与外在对象的自返同一性<br>附录:“体知与人文学”学术讨论述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