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1958
  • 作      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李鸿章平捻政策出台前后;中国驻日使团与金玉均——兼论金玉均刺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关系;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初步探讨
    三成船钞与同文馆;明治时期的日本陆军大学述论;从辜鸿铭在北大任教始末看北大“英文门”;时期的师生状况;斯巴达与中国——近代教科书中中国人对斯巴达的认识;从黄炎培的调查看清末江苏兴办学堂的一些情况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七月初,因援军渐集,李鸿章拟于上海、盐城分设转运,由海道源源济送粮饷至胶州口,以保军队供应没有缺误。“守长墙以炮火为要”,因此要求苏局解运架具齐全的大炮百尊送运防。万一炮到而捻军已突破防线,则将炮或存胶州城或原船解回。对于后勤保障,李鸿章的想法是“宁做过毋错过”。
    捻军听说清军在胶莱河设防后,由登州府蓬莱境急驰海阳,六月初四日攻打即墨县城,初六日被清军偷袭受损,即趋东北莱阳,十七日复返即墨,西向胶州,极力寻求胶莱河防线的突破口。七月初一日,赖文光、任化邦率大部队猛扑东南麻湾口,因此处堤墙高仅三尺,且勇心涣散,东军虽极力堵遏,墙坍复筑,但丁宝桢仍担心不能守,遂致函李鸿章,催其增兵。早在胶莱河防粗就之时,李鸿章就担心若河水浅涸,以每营兵士防守五里,力量终觉单薄,而且东军疲弱涣散,分守八十余里,尤不敢靠。①现在丁宝桢果然临危畏惧,李鸿章对此很烦恼,向曾国藩埋怨道,“稚璜函意似不能守,又催敝处添队出剿。此等大事,毫无定见,始终为此人牵累!”因而打算等鄂军七月十五日前后到达运河防线,若胶莱能守,即抽出良、盛两军万人径赴胶州替防,请丁宝桢让出胶州由自己亲自带兵移驻,而东军自行出战,因为“战可假报胜仗,守则须任责成。置彼于可有可无之列,庶不搅局,但恐不能久待也”。
展开
目录
李鸿章平捻政策出台前后
中国驻日使团与金玉均
——兼论金玉均被刺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关系
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关于评判标准的初步探讨
三成船钞与同文馆
明治时期的日本陆军大学述论
从辜鸿铭在北大任教始末看北大“英文门”
时期的师生状况
斯巴达与中国
——近代教科书中中国人对斯巴达的认识
从黄炎培的调查看清末江苏兴办学堂的一些情况
大正中后期日本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探析(1918~1926)
弱国的武器:民初政府的外交宣传探析
滚动交易: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捐赈复产活动
从花柳病防治看近代北京的妓女检治
再论五卅惨案“十三条”交涉条件的提出
国民政府时期的户口统计数值偏差原因分析
1920年代“台湾文化协会”启蒙运动中的民族论述
《多余的话》与瞿秋白躯体的历史意象
对同一政纲的理解差异:试析国民政府各级人士对管教养卫的宣讲与运用
《中国经济情报》与左翼经济学家
抗战时期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讨论
《今日评论》的对美观察
1947年魏德迈使华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1950年代初国民党在台改造管窥
1955年中国司法工作访苏代表团与苏联法制形象的塑造
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