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抽签文化另类观察
观察1 抽签——天人之间的对话
西方有牧师,中国有僧道。就社会功能而言,所有神职人员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扮演的是神人之间联络人与链接者的角色。只不过,牧师联络的是上帝,而和尚、道士则链接的是诸神。在今天的现实社会里,过去由神职人员所扮演的某些角色如劝善惩恶、安慰人心等,其实并未完全消失,只不过部分地改由其他社会成员如心理医生或生活顾问来承担罢了。
三百多年前,明人冯梦龙搜集整理了一部民歌总集《挂枝儿》,其中有两首描写的是怀春少女因思念情人而去占课抽签。《问课》写的是:“手执著课筒儿深深下拜,战兢兢止不住泪满腮,祝告他姓名儿我就魂飞天外。一问他好不好,二问他来不来,还要问一问终身也,他性情儿改不改。”而《求签》则写道:“对神灵,拈香罢,忙把双膝跪。千祝告,万祝告,保佑我情人早归。大红袍一领还有猪羊祭,求得条上上的签在手,道人与我细细推。果应得灵签也,道人,我也做件皂袍儿相谢你。”
有时候,人们需要倾诉。由于涉及隐私,倾诉对象最好与自己没有世俗的利益关系。所以,一个偷情的妇人可以向牧师忏悔,和盘托出自己的隐情。倾诉后,她的心理压力会减轻很多。同样,一个杀人越货者犯下罪行后,由于心理不安,也可能会到寺庙去烧香拜佛。至于所拜对象,到底是释家的佛祖,还是道教的太上老君,他们并不计较。
可以说,神灵的出现,归根结底,源于满足世人的心理需求。正如《关圣帝君经训·觉世宝经》所言:“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心即神,神即心;敬神其实是自我净化心灵的一种途径。敬神即敬心,敬神的目的在于净心,而净心的目的则在于静心。敬心,净心,静心,三者看似相异,实则相通。
在《乡井》这篇作品里,南阳作家周同宾说:“古来,农村的一切东西,皆为私有财产,惟有三种设施为公共所有:土地庙、祠堂水井。土地庙沟通神界,祠堂联系往昔,水井则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神是人的灵魂之主。人造了神,而神则安慰了人。一个人有了神,才有主,心才安。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一种有心即有灵魂、有思想、有精神的动物。人们的心理需求是产生神灵世界的社会基础。只要有人存在,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需求,其中当然也包括心灵抚慰的需求;只要有心灵抚慰的需求,就会产生祈祷敬神的社会活动,就会产生心理咨询一类职业(图1)。
在我看来,祈祷实际上是一种自助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如果说“许愿”是一种自我设定目标;那么,“还愿”则是在目标实现后,自我评价良好,从而对神灵进行报答的一种信息反馈。在“许愿——还愿”的心路历程里,由人类心智创造的各种神灵,并非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而是在精神层面起一种见证人与监督人的作用。
一个人热衷于某件事情时,若是有他人提出反对意见或补充性建议,对于此人决策,多少会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在古代社会,有一些谙熟决策之道的人,例如绍兴师爷一类的幕宾,他们可以起到决策顾问的作用。然而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请得起师爷,都养得起顾问。大多数的老百姓,遇到大事,或问计于乡老,或问计于亲人,实在决计不下,则只好问计于天意。在这种社会态势下,抽签、算命、猜字等形形色色的预测之术与命理文化,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观察2 签占文化的历史渊源
《周易》为六经之首,占卜是甲骨文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华文明从源头起,就与占卜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谈占卜,论文化,其实也是复兴国学的一个侧面。
签占术起源于中古时期的卜卦术。
在上古时期,占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火烧动物龟甲,然后根据龟甲纹象,以预测吉凶,称作“卜”;另一种则是揲折植物蓍草,然后根据手中草策之数为单为双,画出阴爻阳爻,进而根据爻象占卜吉凶,称作“筮”。
龟卜为什么要用龟甲呢?
这是因为龟不仅长寿,而且很有灵性。《初学记》第30卷引《洛书》说:“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见存亡,明于吉凶。”殷周时,人们大量用龟来占卜吉凶。龟卜的结果写在龟甲或牛胛骨上,成为“卜辞”,这就是安阳殷墟出土的震惊中外的甲骨文。
那么,筮占又为什么要用蓍草呢?《太平御览》认为:这是由于蓍草老而成精,“千岁而三百茎,同本以老,故知吉凶。”
卜筮的两大体系与社会功能
《初学记》第20卷论“卜”一条说:
凡卜视高扬火,以事作龟,致其墨。筮人掌《三易》,辨九筮之名。……以辨吉凶。又《礼记》日:“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人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决嫌疑,定犹豫也。”故《周易》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叠叠者,莫大乎蓍龟也。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初学记》的这段引文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说明了龟卜与筮占属于两种不同的占卜系统。龟卜开启了纹相之学,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汉代以后兴起的星占、风角、相面、相手、相背、相痣、相宅、相墓等等,都是龟卜系统的流行。风水学中的形势派,可以追踪到龟卜文化系统里来。而筮占则开启了数理之学,属于抽象思维范畴。《周易》属于筮占系统,汉代以后兴趣的以《周易》为代表的卜卦文化,应该看作是筮占系统的流行。风水学中的理气派,和筮占文化系统关系更为密切。
第二点,引用《礼记》来界定卜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人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决嫌疑,定犹豫也。”也就是说,卜筮的根本目的,在于诱导人们依照自然法则来安排人事,使人们相信时日,敬畏鬼神,遵守法令,决断嫌疑,排除犹豫,进而达到“定时安”的效果。能把卜筮的目的说得这样明白,这样透彻,看来,古人并不迷信。他们其实是在与自然保持和谐,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依照自然的运行规则来决定安排人世间的各种大事。总之一句话,“神道设教”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其最终目的依然着眼于规范人世。
其实,平心而论,一个无信仰的人可能比一个有信仰的人更为可怕。一个不怕天谴的人,可能比一个迷信的人,会干出更加疯狂的事情来。因此,《礼记》说:“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人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决嫌疑,定犹豫也”,的确高屋建瓴,很有识见。卜筮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决疑定策,而且对于规范人们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转,多少也会有所助益。换言之,卜筮文化不仅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也有利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义理派与象数派的决裂
《周易》本来是占卜文化的一种理论结晶。如果我们把象数即卜筮文化比喻为《周易》的理论骨架,那么,义理即周易哲学则好比是填充在这些理论骨架之间的肌肉。无论是剔除骨架,还是削去肌肉,《周易》都不成其为完整的《周易》。如果我们把象数比喻为《周易》的皮,那么,义理则是附在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无毛之皮,则也不再是有生命的活皮了,而是变成革了。
《周易》原本包括义理和象数两部分。义理象数互为表里,本为一体。《周易》即有数理的一面,也有义理的一面。在现实中,义理一派偏重于形而上学的理论研究,而象数一派则偏重于形而下学的实际应用。如果说义理一派偏重于将《周易》提升为民族的主流思想与思维方式,那么象数一派则更侧重于将《周易》的主流思想与思维方式向下层民众推广。如果我们把义理派比喻成为哲学家,那么,象数派则更像是哲学教师。
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派,得意忘象,得意忘形,结果,将易学带入了象牙塔。
在王弼之后,易学发生分裂,义理派高举精英主义的大旗,使易学走人无土栽培的大棚,失去了卜筮文化的滋养。而象数派则高举自然主义的大旗,不接受义理派所培养的良种,任由卜筮文化庸俗化。结果,卜筮文化便走出了一条去周易化的道路。
《周易》原本是贵族文化。早期,只有太史才掌握卜筮神权。在民间,《周易》并不流行。后来,《周易》虽然被作为儒家的经典,开始在读书人中问普及。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与文明演进,《周易》文本的文化背景已越来越模糊,其中的文化名物与人文故事已越来越难以理解。在这种态势下,拉大旗作虎皮,挂羊头卖狗肉,丢掉《周易》六十四卦的核心内核,只取卦象作为装饰符号,就成为必要。卜筮文化的这种去周易化的动向表明,《周易》在向下层社会延伸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签占术就是在这种变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新的占卜亚种。
观察3 敦煌卜卦文献的启示
任中古时期,占卜方式已空前地多样化与知识化。占卜的种类有下卦、风角、杯筊、鸟占、星占、梦占等多种。其中和签占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卜卦。
敦煌卜卦的程式、方法与结构
敦煌写卷伯3868《管公明卜要诀一卷》与伯4778《管公明卜要诀经一卷》,两书内容基本相同。
《管公明卜要诀经一卷》序言说:“算出天门,易出九宫,乘驾六龙,占相决疑,有事自用。算子卅四枚,从上四四除之,尽即成卜。凡为卜者,清静礼拜管公明,专心念卜,又称七佛名字。若卜得一吉,更卜后卦恶,可使。若卜三卦,两卦好,一卦恶,用;如两卦恶,一卦好,不可用。凡卜唯须念七佛名字,管公明为后贤吴仲占吉凶、管万事。凡算子三十四枚,咒日:灵算审定乾坤,乘驾六龙,同游八门,以占吉凶。某乙决疑,横以四除,除尽则卜事,以卦万无一失,有事自卜,不劳问师。”
既然序言强调“占相决疑,有事自用”, “有事自卜,不劳问师。”可见这是一种自卜卦。当然也不排除专业的卜卦先生,用它去给那些不识字的民众百姓占卜吉凶。
从序言看,一千多年前,敦煌卜卦需要遵从一定的程式:首先,要“清静礼拜管公明,专心念卜”;其次,要念佛,“称七佛名字”;再次,要念咒,咒语为:“灵算审定乾坤,乘驾六龙,同游八门,以占吉凶。”而卜卦的方法则是:先将三十四枚算子打乱,然后四四相除;最后,取其尾子用来卜卦。规则为:必须吉多于凶。
归纳起来,敦煌写本《管公明卜要诀》每一卜包括三部分,即卦象、卦辞和结果。
第一部分:卦象,此为代表卜卦的抽象符号。
在《易经》里,八卦符号分别由长横道,“-”(阳爻)和短横道“--”(阴爻)组合而成。但是在敦煌写本里,除阳爻依然保留长横道的书写形式外,已难看到两短横道的阴爻了。阴爻已由短横道演变为短竖道,如“|”、“||”、“|||”、“||||”。其卦象构成也由《易经》的长、短横道相互叠压,变成了三段式:上横、中竖、下横。例如《管公明卜要诀一卷》即有以下卦象、卦辞与断语:
第二部分:“卦辞”,即卜卦要诀。
早在周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多数篇章就采用的是四言体。春秋战国时,卜辞也大多采用四言式的吉语或凶语。例如齐懿仲想把女儿嫁给陈敬仲,占卜时,得到的就是四言吉语:“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汉代,《焦氏易林》也以四言式为主。受其影响,在敦煌卜卦著作里,卜卦要诀的格式一般也采取的是四言体。其中以四言八句式为多,也有采取四言四句、四言六句、或四言十句式。
第三部分:“断语”,也叫“卦论”。
每个卜卦,都要作出结论——是凶卦还是吉卦。它是对占卜结果所做出的一种定性判断。在敦煌写卷里, “断语”一般分为四个档次:一、大吉;二、吉;三、凶;四、大凶。而伯3398《卜法》则分为两个档次:大吉与大凶。
敦煌写卷中的卦象——聋子的耳朵
在敦煌写本里,占卜符号,不管是吉卦还是凶卦,已失去《易经》中阴阳爻象排列的规律性。不同的占卜人,对符号的排列可能会随心所欲,即使他人对同一符号已经有吉卦或凶卦的结论,也在所不顾。换言之,敦煌民间占卜人所写的卦象,只不过是一种神秘符号而已,它们和卦辞之间已失去联系。同一卦象,在两个不同的占卜人那里,可能会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释。
而在伯3398《卜法》里,同样是以上卦象,其断语却是“此卦大凶”。这说明:敦煌民间卜卦,并不像《易经》那样看重卦象,而是强调卦词的内容;卦象与卦词之间的理论联系已越来越少;在这些民问卜卦书里,卦象已成了聋子的耳朵,充其量只是一种神秘符号罢了;至于爻象,则根本不再考虑。
名人卦
与伯3868《管公明卜要诀一卷》有所不同的是,伯3398《卜法》卷在每卦卦象之后,还用名人姓名与八卦卦名作为每个卜卦的名称。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它开启了后世使用名人故事命名卜签的先河。
《卜法》一共包含十六卦,其中八个卦分别是以周公、孔子、屈原、赤松、桀纣、越王、子推、太公的人名作为卦名,另外八个卦则分别以兑、坤、离、乾、巽、坎、震、艮作为卦名。八个名人卦是:
以上八个卜卦的构思特点是,用八个历史名人的生活遭遇是否善终,来确定卜卦是吉是凶。
众所周知,夏桀与商纣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所以,用桀、纣名字命名的卦必为凶卦。
介之推为春秋时人,晋文公流亡时,得到他的大力帮助。后来,晋文公回国,遍赏部属,唯独忘记了介之推。之推未受提名,就和母亲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为了逼他出来做官,放火烧山。结果,之推和其母亲俱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之推,称绵山为介山,并定每年三月三日为寒食节。由于介之推死得很惨,所以,“子推卦”当然也是凶卦。
屈原(图2)在楚怀王时曾被放逐,顷襄王时又遭谗毁,终于自投汩罗江而死,真可谓“求事难得”、“终无所茂”。所以,“屈原卦”也为凶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