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学习《信心铭》的基础
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信心铭》。
一些对中国汉传佛教现状比较了解的人,常常会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提出这样的质疑:禅宗到底有没有修证?在信、解、行、证中,禅宗到底有什么切实的、对大家有益的一套法要?现在,有些老和尚也不断地发出哀叹:汉传佛教可怜啊!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学佛的人想修证的都到西藏、东南亚去修;要学经论的都到日本、欧美去学;就连念佛都要到新加坡净空法师那里去念,好像中国佛教徒念阿弥陀佛都念不好了。中国汉传佛教这一百多年来的衰落,由此可见一斑。
我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和中国佛教界打交道,也参学了一些老法师,与许多出家人打过交道。1992年后,我在四川省内外的佛学院上课,看到各地的情况也有所感觉。总的来说,目前中国佛教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其实,在清朝中国佛教就开始走向衰微,有修有证的老法师已经很少了。这一百多年来,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次断代,要想使中国佛教真正重现唐宋时期的辉煌,确实需要几代人的时问与努力。这也是时节因缘。
我对现在学佛的人有个感觉,那就是懒!懒到什么程度呢?一心只想找个大善知识。好像每天跟着、守着善知识,即使自己不学不修也能成就。当然,有善知识的引导,这是学修的前提。但是,如今大善知识不好找啊!中国佛教的道统、法统传承到现在,真正传承精纯的如凤毛麟角,明眼的善知识更是为数不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和状况中,培植我们的信心,引导我们走上学佛的正轨?我的感觉,是要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上来。
中国是文化典籍非常丰厚的国家,佛教典籍同样留给我们极其丰富的遗产。中国《大藏经》的丰富程度堪称世界第一,而且可信度极高。这跟中国以史立国的传统有关。中国历代的史学功夫都很高,无论是历史文化典籍还是佛教典籍,其真实可靠性强,怪力乱神的东西少,的确是比较清晰,比较纯粹。如果我们能认认真真地回到祖师们当年的成果上,认认真真地对珍贵的佛教典籍加以回顾、学习和消化吸收,相信中国佛教的振兴大有希望。
学好中国佛教史是前提
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不清楚它经历的过程,那么我们现在对中国佛教的感觉和认识,就会有点迷茫。就像一个孩子要经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之后才能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佛教在中国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印度佛教典籍东传流人中国,经过汉魏南北朝,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南北朝的中后期,则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佛教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学说得到充分融合。唐朝是中国佛教充分发挥的一个阶段,特别是盛唐兴起的禅宗,使其在体系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到了宋朝,中国佛教已经完全成熟,走上了独立自主、挥洒自如、自由发挥创造的阶段。印度佛学的介入,使华夏文化从秦汉以来的儒、道互补结构,转化为宋以来的儒、禅互补结构。有人说中国佛教就是中国化的佛教,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骄傲。
佛教解决的是人生解脱的问题。这对于学修佛法的人而言,必然就有一个从知到行,再到知行不二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过程。从汉代到唐代,以玄奘大师为代表,象征着中国佛教向印度佛教学习过程的结束,中国佛教开始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唐代以六祖大师为代表,则象征着中国佛教完全走上了自信自立的阶段。
我常强调学佛的人要学习佛教史,否则,面对现在的种种法,我们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不会做出高明、正确的抉择。今天见一个法师,你觉得好;明天有个喇嘛传你一个法,你也觉得了不起。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还处在幼儿园的水平,虽然每一个法本身是好的,你也会从中获得法喜,但哪一个法是真正与自己相应的,就不知取合了。你要学最好的法,要明心见性,要圆融无碍得一切智,进入大圆镜智的境界,那可不像获得一次法喜那么容易。依传统佛教的说法,那是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与磨炼,才能最终成就。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佛教的法是对机的,禅宗所说“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不只是一种说法,更是一个实法。怎样使自己进入这样的境界?换句话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怎样认识到自己的真如佛性呢?严格地说,真如佛性它不是种种法,又不离种种法。如果我们对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没有系统的感受,那么面对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加上藏传、南传的经典上万卷,还有两千年来歧义纷纭、莫衷一是的种种论说,我们该从何处人手呢?
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想学修中国禅宗,学好中国佛教史是必须具备的前提。特别是有文化的人,以后能够传法、弘法的人,必须要有超越常规的胸怀和眼界,要有超越常人的境界,才能和禅宗相应。
学佛是学大智慧的学问,学解脱的学问,学普度众生的学问,不是小打小闹地搞小名堂。如果我们了解佛教史,了解佛陀及历代菩萨祖师们的行持,感受他们的境界,再回头看自己,应该有很大的启发,自己的立意与境界也会更高。
学法开眼的第一要义
佛教解决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是人生与宇宙的问题,它是一个实践性的宗教。如果说它是科学或者是学问都不确切;说它是宗教也不完全确切。佛法就是佛法,佛教就是佛教。既然佛教讲教、理、行、果,讲信、解、行、证,单从哪一个方面来讲都不太准确。
有些老修行人说修净土是由“信门”入,学修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是从“解门”入,禅宗是从“行门”入。这种说法没有错,但也不完全对。实际上,信解行证是一体的。信解行证看起来有次第,实际上无次第;教理行果看起来有次第,实际上也没有次第。有次第是从因位上讲,从果位上讲没有次第。有因有果,那是因为我们的境界有迷有悟。迷就有次第,悟就无次第,就无因无果。
学佛的过程,用达摩祖师的话来说,一方面是从理人,一方面是从行人。如果没有理论上的指导,学修一切佛法都是盲修瞎炼,很容易走上歧路。针对修行而言,需要完整严密的理论指导,但尽善尽美的理论经教,又很容易成为理障、所知障,妨碍你实修实证。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有些徒弟跟师父学了一辈子,师父都合不得传给他真本事。为什么呢?其实,师父的真本事也就那么两下功夫,一学就会,但是,如果他不放心徒弟,徒弟经不住师父的考验,师父是不会轻易传法的。真正实践的法,与自己内心相应的东西,就是那么一种感觉。实践是简捷明快的,它和尽善尽美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既相矛盾又浑然一体。由此,看中国佛教或者是我们自身的修行,无时无刻不是处在矛盾之中,无时无刻不是处于迷茫之中。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首先要落脚于实践,但这个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这个理论指导不能成为我们的所知障。这就是我们学法开眼的第一要义。如果学佛不在这个方面用心,不在这个方面找窍门的话,那么我们生生世世学佛,都找不到入门处,学得越久越是可悲可叹。
禅宗祖师们的功德很大啊!翻开《五灯会元》,我们就可以看到祖师们把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再看《六祖坛经》、《信心铭》等,祖师们对此的开示也是不露痕迹,干净利落,其教法立竿见影,透顶透底。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看不懂《五灯会元》,不知道里面说了些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基本功。《五灯会元》是禅宗历代各个传承的传法汇集,是禅宗的史传性资料,里面没有那么多过程的铺垫,没有那么多细腻的说教,其内容直往直来,直截了当。如果你在修学中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一看就比较相应。如果你平常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学养,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历,甚至连什么是佛教、什么是禅宗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读懂祖师的语录?又怎么可能在《五灯会元》里找到与自己相应的、甚至激发自己开悟的祖师语录呢?所以,基本功非常重要。
信心铭与证道歌
在《五灯会元》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祖《信心铭》的全部内容。当年,我学习《信心铭》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因为它是把佛教的理论,全部纳入到个人的行持和实践之中了。
我拿它与《永嘉禅师证道歌》做了个比较。当然,《永嘉禅师证道歌》是极美、极好的法本,但里面见地太多。学禅宗需要见地。见不正、眼不明怎么修行?但是,见地多了,说的都是果位上的事情,在因位上的行持就很难达到。很多喜欢佛法,喜欢禅宗的人,经常把《证道歌》挂在嘴边,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入进去。他把人家果位上的见地,当成知识来用了。如果执著于祖师所言,自身又没有融人证道的实践中,那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就反而成了自,己的所知障了。
我经常在佛学院说这样的话:经教的东西、祖师的东西,是精神食粮,多多益善。但是,消化不良怎么办?拉肚子怎么办?对学佛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命的问题!很多人满腹经纶,头头是道,但自己的实践又完全不能与之相应。他没有把祖师的开示真正做到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能量。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积极转变自己?如何使自己在身、语、意三业方面向佛祖的开示靠拢,最后知道原来“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我自己,行住坐卧中都不曾离开“这个”,都是我自己?要达到这样一种转换,当然需要过程,需要次第。这是因位上的一种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资粮足够了,就可彻见佛心,明见自性。这是我们在学修过程中需要明白的基本道理。三祖大师的《信心铭》,恰恰在这一点上对我们的启发更大。
我们经常说,在学修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你就是盲人瞎马。一个人生下来眼睛并不是亮的,肯定有一个由迷到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来说很漫长,对有的人来说很短暂,甚至是刹那开悟。那么在刹那开悟之前呢?在这些方面需要我们留心、留意。
在我们说“留心、留意”的时候,你想过没有,是谁在留心?是谁在留意?这个“留心、留意”本身又说明什么呢?当我们说“要警醒自己,随时提起正念”时,恰恰就是这个念头本身,它比前前后后所展现的种种想法、念头重要得多!在此,我提醒各位:就是这一念的发起——当我们提醒自己要留意时,这个留意本身,比留意的对象,比我们前后所思所想的一切都要命!
我把这个关键处给各位点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性地、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念头,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什么是觉照力。修密宗的要修明点,什么是明点?离开了“这个”,哪里还有明点呢?
丛林中流传的心要秘籍
今天我们所学的《信心铭》,是非常了不起的学修法本。可以说在《景德传灯录》出现之前,《信心铭》就是在丛林之中秘密流传的一个禅修心要。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三祖以后,一直到五代时期近两百多年来,师师相授、秘密传承的一个法要。三祖传四祖,四祖传五祖,传的是什么?我们在相关资料上看不到。五祖传六祖,传的又是什么?在六祖《坛经》上也看不到任何信息。历代祖师代代相传,到底所传的心要是什么?后来,我们在百丈祖师那里看到了《信心铭》语句的痕迹,又在赵州禅师那里发现多次地、大量地引用《信心铭》。我们再仔细留心唐五代很多祖师的开示语录,他们都在用《信心铭》作为自己行持、修行、开示教化的武器。由此可见《信心铭》在宗门中的重要性。
百丈禅师、赵州古佛、云门大师等禅宗祖师,他们都是最伟大的禅师,是中国佛教的骄傲。如果离开了这些中国禅宗开山立派的祖师,把他们从中国佛教中排除出去,那么中国佛教就暗淡无光了,中国历史上也就很难再找出几位大菩萨了。正是这些祖师支撑起了中国佛教的大局。当然,这是从禅宗立场上来说。如果从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的角度讲,其祖师也都是了不起的菩萨。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境界,也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能够体会得了的。
即便纯粹从精神学的角度、逻辑学的角度,甚至是从现代物理学角度来说,智者大师(天台宗)、贤首大师(华严宗)、玄奘大师(唯识宗)等祖师,他们所展现的思维空问的严密与细腻,也是不可比拟的。爱因斯坦、黑格尔等西方的大思想家未必能超越他们的境界。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学习过中国唐代大师的法本、文献?看过之后,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中外有不少学者,都说中国人的思维不行、理性不足,但像智者大师、贤首大师、玄奘大师等,他们的理性思维所展现的境界,再过一千年,也未必有多少人能超过。要学修祖师们的经论,诸位应该做个明眼人,不能像一般人学习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那样,脑子学烂了都不明白其经论到底说的是什么,都看不出玄奘大师、智者大师、贤首大师所讲之法好在哪里。一般人最多记住一些名相,就像字典里的字词,完全是支离破碎、一块一块的,没有在自己的头脑里连成片。
比如一个大活人,如果把他放在解剖室,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他就是死的。显微镜和解剖刀反映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昵?是真实的,但它反映的毕竟只是局部,是无生命的东西。只有自己开眼后,把零零碎碎的百千万亿个细胞、三百六十个骨节融为一体,连成一片,才是活泼泼的一个生命。现在很多人学习经教往往会走入误区,把我们自身血肉一体的、如此博大的、活泼的五蕴八识肢解得莫名其妙,最后搞得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很可怜。
以上算是学习《信心铭》的一个开场白。有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有了学习《信心铭》的一些准备,大家再学习就会知道它的重要性。
书摘与插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