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心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527092
  • 作      者:
    冯学成讲述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
  ——冯学成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也是佛门里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在本书中,冯学成居士以通俗浅易的语言对《信心铭》全文做了翔实的讲解和阐发,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禅宗的心地法门和修持心要。
展开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沦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而的著作十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信心铭》是三祖僧璨大师之作,它是禅宗的不传之旨,是关于心地功夫和心地法门的开示。在本书中,冯学成居士以通俗浅易的语言对《信心铭》全文做了翔实的讲解和阐发,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禅宗的心地法门和修持心要,尤有助于禅修之人明白思维语言与真如佛性的关系,越过理障和所知障,将知见转为实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学习《信心铭》的基础
  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信心铭》。
  一些对中国汉传佛教现状比较了解的人,常常会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提出这样的质疑:禅宗到底有没有修证?在信、解、行、证中,禅宗到底有什么切实的、对大家有益的一套法要?现在,有些老和尚也不断地发出哀叹:汉传佛教可怜啊!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学佛的人想修证的都到西藏、东南亚去修;要学经论的都到日本、欧美去学;就连念佛都要到新加坡净空法师那里去念,好像中国佛教徒念阿弥陀佛都念不好了。中国汉传佛教这一百多年来的衰落,由此可见一斑。
  我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和中国佛教界打交道,也参学了一些老法师,与许多出家人打过交道。1992年后,我在四川省内外的佛学院上课,看到各地的情况也有所感觉。总的来说,目前中国佛教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其实,在清朝中国佛教就开始走向衰微,有修有证的老法师已经很少了。这一百多年来,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次断代,要想使中国佛教真正重现唐宋时期的辉煌,确实需要几代人的时问与努力。这也是时节因缘。
  我对现在学佛的人有个感觉,那就是懒!懒到什么程度呢?一心只想找个大善知识。好像每天跟着、守着善知识,即使自己不学不修也能成就。当然,有善知识的引导,这是学修的前提。但是,如今大善知识不好找啊!中国佛教的道统、法统传承到现在,真正传承精纯的如凤毛麟角,明眼的善知识更是为数不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和状况中,培植我们的信心,引导我们走上学佛的正轨?我的感觉,是要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上来。
  中国是文化典籍非常丰厚的国家,佛教典籍同样留给我们极其丰富的遗产。中国《大藏经》的丰富程度堪称世界第一,而且可信度极高。这跟中国以史立国的传统有关。中国历代的史学功夫都很高,无论是历史文化典籍还是佛教典籍,其真实可靠性强,怪力乱神的东西少,的确是比较清晰,比较纯粹。如果我们能认认真真地回到祖师们当年的成果上,认认真真地对珍贵的佛教典籍加以回顾、学习和消化吸收,相信中国佛教的振兴大有希望。
  学好中国佛教史是前提
  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不清楚它经历的过程,那么我们现在对中国佛教的感觉和认识,就会有点迷茫。就像一个孩子要经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之后才能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佛教在中国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印度佛教典籍东传流人中国,经过汉魏南北朝,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南北朝的中后期,则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佛教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学说得到充分融合。唐朝是中国佛教充分发挥的一个阶段,特别是盛唐兴起的禅宗,使其在体系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到了宋朝,中国佛教已经完全成熟,走上了独立自主、挥洒自如、自由发挥创造的阶段。印度佛学的介入,使华夏文化从秦汉以来的儒、道互补结构,转化为宋以来的儒、禅互补结构。有人说中国佛教就是中国化的佛教,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骄傲。
  佛教解决的是人生解脱的问题。这对于学修佛法的人而言,必然就有一个从知到行,再到知行不二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过程。从汉代到唐代,以玄奘大师为代表,象征着中国佛教向印度佛教学习过程的结束,中国佛教开始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唐代以六祖大师为代表,则象征着中国佛教完全走上了自信自立的阶段。
  我常强调学佛的人要学习佛教史,否则,面对现在的种种法,我们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不会做出高明、正确的抉择。今天见一个法师,你觉得好;明天有个喇嘛传你一个法,你也觉得了不起。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还处在幼儿园的水平,虽然每一个法本身是好的,你也会从中获得法喜,但哪一个法是真正与自己相应的,就不知取合了。你要学最好的法,要明心见性,要圆融无碍得一切智,进入大圆镜智的境界,那可不像获得一次法喜那么容易。依传统佛教的说法,那是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与磨炼,才能最终成就。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佛教的法是对机的,禅宗所说“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不只是一种说法,更是一个实法。怎样使自己进入这样的境界?换句话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怎样认识到自己的真如佛性呢?严格地说,真如佛性它不是种种法,又不离种种法。如果我们对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没有系统的感受,那么面对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加上藏传、南传的经典上万卷,还有两千年来歧义纷纭、莫衷一是的种种论说,我们该从何处人手呢?
  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想学修中国禅宗,学好中国佛教史是必须具备的前提。特别是有文化的人,以后能够传法、弘法的人,必须要有超越常规的胸怀和眼界,要有超越常人的境界,才能和禅宗相应。
  学佛是学大智慧的学问,学解脱的学问,学普度众生的学问,不是小打小闹地搞小名堂。如果我们了解佛教史,了解佛陀及历代菩萨祖师们的行持,感受他们的境界,再回头看自己,应该有很大的启发,自己的立意与境界也会更高。
  学法开眼的第一要义
  佛教解决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是人生与宇宙的问题,它是一个实践性的宗教。如果说它是科学或者是学问都不确切;说它是宗教也不完全确切。佛法就是佛法,佛教就是佛教。既然佛教讲教、理、行、果,讲信、解、行、证,单从哪一个方面来讲都不太准确。
  有些老修行人说修净土是由“信门”入,学修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是从“解门”入,禅宗是从“行门”入。这种说法没有错,但也不完全对。实际上,信解行证是一体的。信解行证看起来有次第,实际上无次第;教理行果看起来有次第,实际上也没有次第。有次第是从因位上讲,从果位上讲没有次第。有因有果,那是因为我们的境界有迷有悟。迷就有次第,悟就无次第,就无因无果。
  学佛的过程,用达摩祖师的话来说,一方面是从理人,一方面是从行人。如果没有理论上的指导,学修一切佛法都是盲修瞎炼,很容易走上歧路。针对修行而言,需要完整严密的理论指导,但尽善尽美的理论经教,又很容易成为理障、所知障,妨碍你实修实证。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有些徒弟跟师父学了一辈子,师父都合不得传给他真本事。为什么呢?其实,师父的真本事也就那么两下功夫,一学就会,但是,如果他不放心徒弟,徒弟经不住师父的考验,师父是不会轻易传法的。真正实践的法,与自己内心相应的东西,就是那么一种感觉。实践是简捷明快的,它和尽善尽美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既相矛盾又浑然一体。由此,看中国佛教或者是我们自身的修行,无时无刻不是处在矛盾之中,无时无刻不是处于迷茫之中。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首先要落脚于实践,但这个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这个理论指导不能成为我们的所知障。这就是我们学法开眼的第一要义。如果学佛不在这个方面用心,不在这个方面找窍门的话,那么我们生生世世学佛,都找不到入门处,学得越久越是可悲可叹。
  禅宗祖师们的功德很大啊!翻开《五灯会元》,我们就可以看到祖师们把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再看《六祖坛经》、《信心铭》等,祖师们对此的开示也是不露痕迹,干净利落,其教法立竿见影,透顶透底。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看不懂《五灯会元》,不知道里面说了些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基本功。《五灯会元》是禅宗历代各个传承的传法汇集,是禅宗的史传性资料,里面没有那么多过程的铺垫,没有那么多细腻的说教,其内容直往直来,直截了当。如果你在修学中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一看就比较相应。如果你平常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学养,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历,甚至连什么是佛教、什么是禅宗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读懂祖师的语录?又怎么可能在《五灯会元》里找到与自己相应的、甚至激发自己开悟的祖师语录呢?所以,基本功非常重要。
  信心铭与证道歌
  在《五灯会元》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祖《信心铭》的全部内容。当年,我学习《信心铭》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因为它是把佛教的理论,全部纳入到个人的行持和实践之中了。
  我拿它与《永嘉禅师证道歌》做了个比较。当然,《永嘉禅师证道歌》是极美、极好的法本,但里面见地太多。学禅宗需要见地。见不正、眼不明怎么修行?但是,见地多了,说的都是果位上的事情,在因位上的行持就很难达到。很多喜欢佛法,喜欢禅宗的人,经常把《证道歌》挂在嘴边,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入进去。他把人家果位上的见地,当成知识来用了。如果执著于祖师所言,自身又没有融人证道的实践中,那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就反而成了自,己的所知障了。
  我经常在佛学院说这样的话:经教的东西、祖师的东西,是精神食粮,多多益善。但是,消化不良怎么办?拉肚子怎么办?对学佛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命的问题!很多人满腹经纶,头头是道,但自己的实践又完全不能与之相应。他没有把祖师的开示真正做到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能量。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积极转变自己?如何使自己在身、语、意三业方面向佛祖的开示靠拢,最后知道原来“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我自己,行住坐卧中都不曾离开“这个”,都是我自己?要达到这样一种转换,当然需要过程,需要次第。这是因位上的一种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资粮足够了,就可彻见佛心,明见自性。这是我们在学修过程中需要明白的基本道理。三祖大师的《信心铭》,恰恰在这一点上对我们的启发更大。
  我们经常说,在学修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你就是盲人瞎马。一个人生下来眼睛并不是亮的,肯定有一个由迷到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来说很漫长,对有的人来说很短暂,甚至是刹那开悟。那么在刹那开悟之前呢?在这些方面需要我们留心、留意。
  在我们说“留心、留意”的时候,你想过没有,是谁在留心?是谁在留意?这个“留心、留意”本身又说明什么呢?当我们说“要警醒自己,随时提起正念”时,恰恰就是这个念头本身,它比前前后后所展现的种种想法、念头重要得多!在此,我提醒各位:就是这一念的发起——当我们提醒自己要留意时,这个留意本身,比留意的对象,比我们前后所思所想的一切都要命!
  我把这个关键处给各位点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性地、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念头,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什么是觉照力。修密宗的要修明点,什么是明点?离开了“这个”,哪里还有明点呢?
  丛林中流传的心要秘籍
  今天我们所学的《信心铭》,是非常了不起的学修法本。可以说在《景德传灯录》出现之前,《信心铭》就是在丛林之中秘密流传的一个禅修心要。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三祖以后,一直到五代时期近两百多年来,师师相授、秘密传承的一个法要。三祖传四祖,四祖传五祖,传的是什么?我们在相关资料上看不到。五祖传六祖,传的又是什么?在六祖《坛经》上也看不到任何信息。历代祖师代代相传,到底所传的心要是什么?后来,我们在百丈祖师那里看到了《信心铭》语句的痕迹,又在赵州禅师那里发现多次地、大量地引用《信心铭》。我们再仔细留心唐五代很多祖师的开示语录,他们都在用《信心铭》作为自己行持、修行、开示教化的武器。由此可见《信心铭》在宗门中的重要性。
  百丈禅师、赵州古佛、云门大师等禅宗祖师,他们都是最伟大的禅师,是中国佛教的骄傲。如果离开了这些中国禅宗开山立派的祖师,把他们从中国佛教中排除出去,那么中国佛教就暗淡无光了,中国历史上也就很难再找出几位大菩萨了。正是这些祖师支撑起了中国佛教的大局。当然,这是从禅宗立场上来说。如果从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的角度讲,其祖师也都是了不起的菩萨。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境界,也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能够体会得了的。
  即便纯粹从精神学的角度、逻辑学的角度,甚至是从现代物理学角度来说,智者大师(天台宗)、贤首大师(华严宗)、玄奘大师(唯识宗)等祖师,他们所展现的思维空问的严密与细腻,也是不可比拟的。爱因斯坦、黑格尔等西方的大思想家未必能超越他们的境界。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学习过中国唐代大师的法本、文献?看过之后,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中外有不少学者,都说中国人的思维不行、理性不足,但像智者大师、贤首大师、玄奘大师等,他们的理性思维所展现的境界,再过一千年,也未必有多少人能超过。要学修祖师们的经论,诸位应该做个明眼人,不能像一般人学习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那样,脑子学烂了都不明白其经论到底说的是什么,都看不出玄奘大师、智者大师、贤首大师所讲之法好在哪里。一般人最多记住一些名相,就像字典里的字词,完全是支离破碎、一块一块的,没有在自己的头脑里连成片。
  比如一个大活人,如果把他放在解剖室,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他就是死的。显微镜和解剖刀反映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昵?是真实的,但它反映的毕竟只是局部,是无生命的东西。只有自己开眼后,把零零碎碎的百千万亿个细胞、三百六十个骨节融为一体,连成一片,才是活泼泼的一个生命。现在很多人学习经教往往会走入误区,把我们自身血肉一体的、如此博大的、活泼的五蕴八识肢解得莫名其妙,最后搞得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很可怜。
  以上算是学习《信心铭》的一个开场白。有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有了学习《信心铭》的一些准备,大家再学习就会知道它的重要性。
  书摘与插图
展开
目录
序言
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
第一讲 学习《信心铭》的基础
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
学好中国佛教史是前提
学法开眼的第一要义
信心铭与证道歌
丛林中流传的心要秘籍
总有一天你会笑出来
别在知见上周游
心地法门与念头功夫
此心此念不离当下
正念是修行的根本点
第二讲 心地法门的关键
至道无难小道难
你信得过祖师的话吗
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
老僧不在明白里
反正都是你的错
学会照镜子
瞧瞧地球上多热闹
第三讲 建立人生的根本道场
命根不断的问题
张商英与德山托钵公案
禅宗与唯识
在天使与野兽之问
春熙路上看芸芸红尘
美与丑、爱与恨
第四讲 修行者的时节因缘
心病还需心药医
要经常把祖师爷请出来
高原农场里的佛法
文采斐然只为空
要认清自己的时节因缘
山人自有妙计
谁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
第五讲 禅的智慧与思维陷阱
迷悟就在一念之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历史本身就是一剂清醒剂
最高的法还是这个
禅给我们的思维挖了一个陷阱
留下一个预警空间
孔夫子不犯四种毛病
第六讲 达摩禅法的手段与力量
我们精神的聚焦点
修定即是止动
盘点自己走过的路
大行其道达摩禅
坐脱立亡与当仁不让
肉煮烂了在锅里
第七讲 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
大海从不说自己能纳百川
从逻辑怪圈中出离
超越地平线
祖师们的擒龙手段
书法与佛法
临济三顿棒
雪峰桶底脱落公案
以智慧来抗衡自身的恐怖
第八讲 祖师禅的崇高境界
祖师禅与如来禅
让你品尝入定的甜头
一念觉性即是菩提
妄见息灭之后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要看功夫落不落堂
转自己归山河国土
开悟了的人怎么过日子
从喂鸡中悟出的道理
何妨以不了了之
第九讲 禅者的气魄与胆识
传佛心印的人
学佛所遇到的矛盾
要在这些事情上考功夫
原来尽在我心中
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必须要过这一关
住山修行的本钱是什么
不向如来行处行
第十讲 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
真善知识的立场和原则
历史演示的无常大法
万变不离其宗
振威一喝的神机妙用
“黄龙三关”卖的是什么关子
能与境、尘与识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用大道的眼睛看世界
第十一讲 自在逍遥的大安乐法门
体会空与有的关系
道眼不通被眼碍
菩提会自己慢慢长大
自然有度的妙处
饥来吃饭困来眠
打妄想的好处
汾阳善昭的非常手段
自在与逍遥
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最后要通通放下
第十二讲 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
庄子也指月
这是贼都偷不走的东西
不用你着半点力
稳坐在般若船上
三祖开示的精妙之处
禅宗的殊胜修行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真如状态:
折叶飞花皆利器
六尘很可爱
禅师们都会太极推手
第十三讲 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
马上吃个定心丸
明心见性的考核指标
破参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把这层纸揭穿
回互与照应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谁牵着谁的鼻子走
一个修行者真正的气概
第十四讲 当下一念中转烦恼成菩提
玩过了就放下
老和尚请你来圆梦
野鸭子与祖师像
现在就是你成佛的时机
香严的石头击中了竹子
在大风大浪中
把颠倒的世界颠倒回来
第十五讲 《信心铭》让我们信什么
在动静两端之间
随方就圆的这颗心
无原则就是最大的原则
好好修习八正道
请保持心路的畅通
坐在飞机上看长江
还自我于真如
日面佛与月面佛
科学、佛法、老庄
信这个不可得的东西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