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小品《般若经》的译出——对鸠摩罗什之前旧译的考察<br> 第一节 小品《般若经》的译出<br> 中国佛教史上最初译出《般若经》是支娄迦谶的《道行般若》,相对于后出的品目较多的《放光经》和《光赞经》,人们称其为《小品》,异译本有支谦的《大明度经》、康僧会的《吴品》、昙摩蜱和竺佛念共译的《摩诃钵罗波罗蜜经抄》、鸠摩罗什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玄奘译《大般若经》的第四会等,相当于藏译《八千颂般若》及现存的梵本《八千颂般若》。支谦异译本和支谶译本相比,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即质和文,直译和意译。《道行经》在晋代以前影响较大。<br> 一、第一个译本:《道行般若经》<br> 《道行般若经》,或称《般若道行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道行经》,十卷(一称八卷)三十品,以第一品之《道行品》为经名,犹如《论语》中以每篇前二个字为篇名,此经由支娄迦谶译出,是般若类经的第一个译本,也是三论宗思想在中土的最初源头。<br> 1.支谶及其译风<br>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生卒年不详,月支国人,僧祐称其“操行淳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他于东汉桓帝末年游历到洛阳,在汉灵帝光和到中平年间(178—188)从事译经,译经的总数已难以详考,《祜录》卷二记为十四部,二十七卷,其中道安又将其中的九部疑为“似支谶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