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摩诃止观:修道次第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50906
  • 作      者:
    程群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程群博士秉承家学,完成《<摩诃止观>修道次第解读》一书,以圆顿止观的形成、圆顿止观教学法、根本加行、导观之见、正行法要、观法行相等6章为主干,附以智者止观著述提要15篇,总持教观,独炳一乘,将天台圆顿止观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实践予以系统的梳理和表达,使千年绝学在读者眼中脉络分明,文简义畅,足以启人妙解,辅人正行。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释净旻
  本书是程群博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对天台禅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治学认真严谨,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筛选,对天台禅学及实践行仪条分缕析,论述其思想精义,考辨其历史源流,在天台学和禅学研究领域作出很有价值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佛教的差体意识出发来研究佛学,以中正不倚、持平公允的理性态度,充分尊重佛教“从内心熏修印证得来”的特性。这种研究方法可谓直达佛学核心,是从任何其他视角切入的佛学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王雷泉
展开
作者简介
  程群,江苏镇江人。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中国哲学(佛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曾发表《大开圆解——圆顿止观根本加行解读》、《“善”及其何以可能——关于几个佛学元伦理问题的讨论》等论文数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摩诃止观〉修道次第解读》是程群博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对天台禅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治学认真严谨,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筛选,对天台禅学及实践行仪条分缕析,论述其思想精义,考辨其历史源流,在天台学和禅定学研究领域作出很有价值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佛教的主体意识出发来研究佛学,以中正不倚、持平公允的理性态度,充分尊重佛教“从内心熏修印证得来”的特性。这种研究方法可谓直达佛学核心,是从任何其他视角切入的佛学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作者告诉我们,所谓“即次第”,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人必定得逐一经历文本依次描述的全部修持过程,智顗也无意于为我们设计一套刻板、僵硬、人人通用的固定修道程式。智颚将行人根性分为“信行”、“法行”、“信法不定”、“信法相资”(信、法交替)、“转根”(信行转为法行或法行转为信行)等多种情状,依“四悉檀”原则,强调教法当机,特别重视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可以说,即次第而超越次第——有次第,但并不拘泥于某种僵死的程式,绝不教条地因循同一系列步骤。《摩诃止观》将各种应机法门,置于一个内在逻辑次序中加以叙述。但是,文本叙述所采用的逻辑次序,并不应完全被视为实践次第。例如,关于十境、十乘等等,《摩诃止观》文本叙述的逻辑次序,在禅观实践操作过程中,就当视具体情状灵活解读,即针对不同根性,善巧抉择。
展开
精彩书评
  程群博士秉承家学,完成《<摩诃止观>修道次第解读》一书,以圆顿止观的形成、圆顿止观教学法、根本加行、导观之见、正行法要、观法行相等6章为主干,附以智者止观著述提要15篇,总持教观,独炳一乘,将天台圆顿止观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实践予以系统的梳理和表达,使千年绝学在读者眼中脉络分明,文简义畅,足以启人妙解,辅人正行。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释净旻
  本书是程群博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对天台禅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治学认真严谨,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筛选,对天台禅学及实践行仪条分缕析,论述其思想精义,考辨其历史源流,在天台学和禅学研究领域作出很有价值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佛教的差体意识出发来研究佛学,以中正不倚、持平公允的理性态度,充分尊重佛教“从内心熏修印证得来”的特性。这种研究方法可谓直达佛学核心,是从任何其他视角切入的佛学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王雷泉
展开
精彩书摘
  “理即菩提心”虽为发心修道的凡夫与已证无上菩提果的佛所平等共具,但此仅就理体而论,并非表示凡夫心等同于佛心。为防止循名违实,以凡滥圣,在“理即菩提心”之后,依修证功行位次,从凡至圣,再安立“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五层阶位,“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使贫儿识得自家宝藏后,再除秽开掘,尽取受用。
  问:“约六即显是者,为初心是,为后心是?”(“六即菩提”中,初“即”与后“即”,哪个是真正菩提心?)
  答:“若智信具足,闻一念即是。信故不谤,智故不惧,初后皆是。”[1]
  若对经论所说法界实相理境能理解、确信,达“信解融通”,离无信人“高推圣境,非己智分”的卑下心,去无智人“起增上慢,谓己均佛”的我慢心,知“初即”与“后即”,“如论(《大智度论》)焦炷,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本不相异,至此才算真正信解生佛不异,同一菩提。
  《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十界在乎一念,四谛在乎一心,修道证果也可说是认知自心菩提、观照自心菩提、开显自心菩提本具一切功德,即“理即菩提”渐次开显、完满的过程。除强调“菩提心”为大乘菩萨行人的根本志愿外,智颚更以独创的“六即”说付予它道果论意义,以此标明台宗修证体系的功行位次,分别指明各各行位所觉悟的真实、所断除的障碍。就此意义而言,“发菩提心”本身即是“根本加行”;“发真正菩提心”也即是“大开圆解”。
展开
目录
序一(王雷泉)
序二(释净曼)
前言
第一章 圆顿止观的形成
第一节 智颚止观学说源流
第二节 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第三节 大乘经论对智顗止观学说的影响

第二章 圆顿止观教学法:即次第而超越次第
第一节 俱缘实相,同名止观
第二节 以次第方便,显圆顿究竟
第三节 善巧调和,止观双运
结语

第三章 以大开圆解为根本加行
第一节 二十五方便
第二节 大开圆解

第四章 导观之见:中道实相
第一节 实相印
第二节 三谛圆融
第三节 一念三千
第四节 性具善恶
第五节 实相缘起
结语

第五章 圆顿止观正行法要
第一节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第二节 以“一念识心”为观所缘境
第三节 以“观不思议境”为根本观法
第四节 以“一心三观”为观心法要
结语

第六章 观法行相
第一节 常坐三昧(一行三昧)
第二节 常行三昧(般舟三昧)
第三节 法华三昧(半行半坐三昧)
第四节 非行非坐三昧(随自意三昧)
第五节 方等三昧(方等忏法)
第六节 六妙门
第七节 四圣谛观
第八节 十二因缘观
第九节 观心食法
附录一:慧思《随自意三昧》解读
附录二:智顗止观著述提要十五篇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