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神仙一把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54318
  • 作      者:
    半夏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一切神怪,无非是变了形的现实。<br>    神仙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体现了民间大众对天地万物的想象力,而且源远流长,一直在民间保持着自己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神仙崇拜视为反映华夏民族精神图腾的传统文化,应该算得上是贴切的概括。通过阅读本书,从这些人造的神仙故事里,读者可以大致了解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精神轨迹。
展开
作者简介
    半夏,专栏与书评写作人。在《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北京日报》、《今晚报》和《书屋》、《散文》、《文史知识》、《随笔》、《美文》、《博览群书》、《看世界》等报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各种年度散文选集。著有《西皮二黄》(北岳文艺出版社)、《虫儿们》(中国工人出版社)、《城市感官》(海峡文艺出版社)、《中药铺子》(南方日报出版社)、《果子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半夏读(史记)》(花城出版社)等散文随笔集。
展开
内容介绍
    《神仙一把抓》选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比较具有民间影响力的三十多个神仙人物,从有趣和好玩入手,用富含人文色彩的笔触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描摹,内中穿插掌故、逸闻、趣事,并佐以流行元素,寓时尚于典故,发意外之看点,颇具故事性和可读性,其中不乏精辟论断,读来诙谐有趣。
展开
精彩书评
    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神实际上是人之物质的集中体现者,神与人同形同性。<br>    ——维柯
展开
精彩书摘
    白头婴儿<br>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地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br>    这段情节出自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的《出关》。老子出关是十分著名的掌故,尽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文本里,该掌故看起来总有那么点调侃,或者先生自诩的油滑。譬如起重机云云,现在人可以批评为恶搞,但比起写大禹治水的《王里水》中文化山上古貌林好杜有图乃至O.K.的口沫横飞,已经是相当温吞了。<br>    其实先生新编的故事,大都做了许多结实的功课,几乎是无一字无来历的有案可稽,远比许多做历史题材的小说家,或者做小说写本的历史家,花费了更多工夫。<br>    不可抗力<br>    出关的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尽管在故事里用尽哲学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但在历史的记载中,则一向被彪炳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在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三里,记述他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守藏室之史。<br>    苦县的县城,大约就是今天的河南鹿邑。而所谓厉乡的地名,至今依然沿用。聃字看起来一副不好发音的样子。《说文》云:聃,耳曼也。段玉裁注日: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也就是耳朵长大,仿佛扯面似的拽开来的一样。古人起名字,描摹自身状貌乃是其中一路,譬如公子肥和晋侯黑臀,连公子王孙也不回避身体肥胖和屁股发黑的。当然,公子王孙的时代,生得肥胖是生活质量的象征,屁股发黑也是迥异于凡人的区别性特征。从这个思路看来,老子起码从名字上,已经透露出具有和刘备一样耳朵上大有文章的异禀。<br>    藏室就是藏书室,守它的史,便是看管藏书室的低层文职小吏。鲁迅先生小说里直截叫做馆长,该是十分切当的译名。不错,以皇皇周朝,国家级别的藏书室也该是个图书馆规模,但鉴于其非关国家重大政治,负责其中事务的官吏,级别也高不到哪儿去。<br>    《史记》里记载老子的事迹,受资料限制,篇幅很短,却根据《庄子》的有关片段,栩栩然地记录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态经过。内中老子指点日后的孔圣人要去除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等等缺欠,而孔圣人领教后,依然称赞老子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的人物。<br>    《庄子》一般被当作寓言看待,所以有前辈于上述取材颇有非议,对如此据为实录,不以为然。号称才子的钱钟书曾经批评《庄子》,是望而知为逞文才之戏笔,非秉史德之直笔。看来也是主张当不得真的。<br>    关于历史的写法,似乎可以有不同意见,不能说写得一旦细致生动便要一竿子敲死,还上纲上线到史德有缺的高度去认识。司马迁的时代,虽然去古不远,但涉及老子行迹的材料,已经遭际过秦始皇帝的大火,想来已经短缺,于是寓言中闪现的只言片语,也自不肯放过,搜罗爬梳,该是有胜于无的立意,料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br>    按照《史记》的说法,老子讲修道德,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务。在周朝住久了,看出它的衰败迹象,便离开本职工作,自动下岗开了小差。走到某个关口的时候,关令也即关长尹喜仰慕他的名声,探得行踪,终于截留下来,让他勉为其难,将学说著作下来。本文劈头所引鲁迅先生小说的局部,正是这个时段的写照。<br>    有学者以为那个时代尚无私人自著一书的风气,旅途匆匆,竹简刀漆也一时难备,而且既然以自隐无名为务,将隐途中,没有理由为个关长破戒著书的。<br>    所谓私人独自著书的风气,大约总得有先行者筚路蓝缕来开创的,老子未必不可以领导这个风气,成为该领域的吃螃蟹者。旅途中的写作工具,则完全可以像鲁迅先生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由尹关长提前置备。有资料显示,尹关长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原是深藏不露的厉害角色。既然预先知道老子当过的行踪,事先安排预案,自是情理中事。至于所谓自隐无名为务,确是老子学说的原则,却未必等于什么都不做不说。学说总是倡导人接受的,不做不说,如何让别人知道呢?况且盛情之下,也算半推半就,再用无名什么的当推搪的借口,就有些矫情了。而矫情绝非因循自然之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总是得做点什么的。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坡下牛,替仰慕的fans留下个念想,才是自然。<br>    这本为了出关敷衍而成;容量仅有五千余个大字的小册子,也就是鲁迅小说里提到的两串木札,便是老子学说的基石,所以被命名为《老子》。因为它用上下篇分说了道与德,所以又叫《道德经》,这自是日后道家学派建立后奉为经典的意思。<br>    《出关》里尹关长收到两串木札后,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当作盘缠,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揽子买断这部旷世绝作的版税。看来即便是崇拜投地的fans,性价比的算盘也拨得蛮精。拿到如此菲薄版税的老子,并不在意,拨转牛头,出关而去,从此再没人知道他的下落。<br>    不过,在司马迁的文本后面,还附录了一段或日,说到同是楚人的老莱子,曾经著书言道家之用,与孔子也是同时代的人。老莱子在后代文本中,更多作为孝子出现,彩衣娱亲,其作为道家列仙的身份,反而在大众视野中阙如。另外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曾记载周的太史儋向秦献公进言,有人说这位太史儋便是老子,但也有人说不是。而老莱子作为同乡,太史儋作为同行,连类而及,都有疑似的可能。关于老子的究竟,没人知道其中的是非。而他的生卒,《史记》里也只说盖老子百有六十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所谓“盖”,古人解释是如同“或”一样的疑词,依然是不能确定。<br>    按说历史著作,该当是著作者考据辨识消化后的分泌物,似乎不可以罗列这些个或日盖莫知的话头。有人说,史以传信,奈何恍忽以惑后世。不过,仔细替司马迁想想,这么些难以确认的材料和说法,假如没理由论证出一个言之凿凿的结论,保存更多说法,总比排斥众说,乃至将疑似含混当作不刊之论,来得厚道,实在也是一种坦诚的态度,而并非意在恍忽惑世。这样的取舍,值得后来许多一意孤行的修史者效法。<br>    诚然,如此多的或日盖莫知,在史书不免遭到恍忽的诟病,但于缔造一个绝伦的神仙,则无疑留下了许多足以附会敷衍的缝隙和口实,给造神文本,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br>    学术的说法,原始宗教的基本着眼点,是食物、繁殖和死亡。食物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获得充裕,繁殖也可以利用早娶多娶老婆实现扩容,唯有死亡这道门槛,即便在科技水准相当斐然的时代,其所具有的不可抗力,依然是纵横披靡的。所以长生不死,几乎是令所有地球人都普遍关心并且十分痴迷的命题。<br>    偏巧的是,老子正拥有一个令人艳羡的不可捉摸的鬼马年龄,而他的长寿,按照其学说的阐释,乃是源于养生。也就是说,他对死亡大限这桩人生无可避免的终极结局之远离和摒弃,乃是焕发主观能动性使然,而并非偶然。于是,他便不能不成为拥有超越自然能力的传奇人物。《释名?释长幼》中说,老而不死日仙。这话尽管听上去和老而不死谓之贼的经典论断十分相似,但却是正本清源的语词诠释。由此也足见,长生不老,正是神仙者流炫技于世的法宝。于是,喜欢拿神仙说事的道教,在茁壮成长的草创时期,便没有什么悬念地选中既老且仙的老子作为本教的祖师爷太上老君。由道德而道家再至道教,该选择似乎在脉络上也颇为顺理成章。<br>    在《史记》记述孔子问礼的过程中;老子在指点孔子的缺欠之前,曾经援引了一句名言: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说,会做生意的大商人;都稳秘自己的财宝不让人发现,有道有德的君子,外表看起来都是一副愚钝谦退的模样。老话说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原来君子也是需要戴上假面遮掩道德的。<br>    这应该是那时比较常见的话头。《道德经》里便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庄子》里曾提到大白若虚,盛德若不足;《大戴礼》更有版本极其接近的所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盛德,容貌如无。<br>    仿照这个逻辑,史书上数据基本阙如的老子容貌,便给足了道教门徒想象的空间,于是乎关于他老人家的形象,呈现出一片纷纭的景象。<br>    脸是灵魂的肖像<br>    对这位老人家,比较经典的描述大致是:身长九尺,黄色面皮,鸟嘴,高鼻梁,眉毛五寸,耳长七寸,额头上三道花纹上下贯通,脚下还有八卦的图案。<br>    如果说黄脸高鼻长眉大耳还是引人注目的亮点的话,鸟嘴和脑门上三道花纹,怎么说都和万众景仰的正面形象靠不上谱。当年向秦王提交“诸侯VS三十万金”计策怂恿捣毁六国的侨居知道分子大梁人缭,就曾对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也即高鼻梁长眼睛鸡胸脯说起话来似狼叫的秦王,得出薄情少恩、有虎狼之心的判断。<br>    数的七十二载,更有甚者,竟然有版本将祖师爷老母怀胎的时间推展到了三千七百个春秋冬夏。<br>    资料显示,胎儿在娘肚皮里的时候,已经拥有了思维活动,也就是说,从胎盘开始,祖师爷就具备了思想的基础。而娘胎里的居处环境,根本断绝了尘嚣的袭扰,乃是上天赐予免打搅的第一闭关道场,宜乎祖师爷在里面潜心酝酿道德。作为老君的祖师爷,脑筋里转悠的,自然尽是些人类终极的大问题,所以的确需要许多无极限多的时间来思考。如果非得给这个长考一个时间的话,不跨越个千年几百载,如何对得起日后道家道教几千年的功业。<br>    当然,不论八十一、七十二还是三千七百,其实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段,差异只在相对之间。虽然子宫是个天做的道场,里面尽可以消磨清净无为的日月,但在如此局促的周天内窝憋几十过百上千个年头,怎么说都是一种煎熬,何况祖师爷在里面更肩负了道德培育的大任,无怪他一出娘的肚皮,就早已是一皓首皤然的小老头了。<br>    关于老子名称的内涵,考据家以为其实就是老先生的意思。因为老子原本是隐君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的官方称谓,只是见他乃年老学者,于是泛称日老子。不过,这样合乎情理的语词诠释,十分不方便缔造祖师爷的神异超凡,而白头婴儿的说法却具有对常识的极度颠覆和相当烈度的震撼。祖师爷根红苗正,襁褓中原就奠定下了老先生的资格呢。无疑,后世许多神仙者流大多鹤发童颜的造型,都可以看作是向祖师爷的致敬。<br>    正如一百个观众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在后世徒子徒孙的心中,祖师爷的来历也必然色彩缤纷,各逞才智。譬如他老人家的姓氏,有说是来自母家,有说是适至李树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相对前边对祖师爷嘴脸音容的创造力构想,姓氏来龙去脉的安置,反而显得有些平淡。倒是祖师爷出关后的去向,挣脱了这种平淡。有说他西越流沙,入夷狄为浮屠,历八十一国;又说他和那位尹关长一道西行,服用巨胜后,从此失踪。<br>    最具创意的版本,则说祖师爷来到竺乾舍卫国,趁着摩耶夫人打盹,从晴!率天降神,乘日精投入摩耶口中,一番穿越,再从夫人右肋巴骨边卜钻出,顿时变成另般模样:脸颊如同狮子,皮肤不沾水,手脚都带着钩索,毛发向上奓撒。落地后周行七步,目顾四方,分手指天地,作大狮子吼声,日:两大之间,独我为尊。听说东土有金蝉子,号称燃灯,得安定之道,便不辞劳苦,跋涉三年,来到周穆王治下泰山东边的梁山,寻见燃灯。两个讲道十三天,便彻悟得到真道。于是返回西方兴教,自号释迦牟尼,常住灵鹫山雷音寺中,称名号日佛。<br>    老子化胡,当然有本土文化中心的作祟。哲学家早就指出,文化就是洞穴,具有先天上的封闭力量,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中心论,因为人总是需要归属感的。与其和外来者和睦相处,不如直截成为内部人。不过,让祖师爷分身远涉西域,脱胎成为佛祖,固然是后世门人为抵抗佛教切分信众蛋糕而作出的自激反应,但显然有些用力过猛,拾掇浮屠的扩张未必得逞,却先将祖师爷的血统搅乱,实在是得不偿失。<br>    而祖师爷会同尹关长服用的巨胜,其实就是《出关》里尹关长抵扣版税的盘缠之一胡麻——更耳熟能详的称谓则是芝麻。因为它在黍稷稻粱禾麻菽麦八谷之中最胜,故名。医家也将它列为上品,九蒸九暴制成黑脂麻也就是今天说的黑芝麻,吃了可以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轻身不老,延年。所以,除了治理催生落胞、白发返黑、妇人阴疮这些凡俗症状外,更是蒸以辟谷的著名仙方。所谓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当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仙女就是给这俩呆瓜吃的胡麻饭。《神仙传》里说,有山东地面某女,生吃胡麻,绝谷八十多年,依然十分少壮,日行百里,跑起来追得上獐鹿。想来祖师爷当年西行,之所以后来杳无音信,大约便是吃了胡麻,脚程太快,将追随者远远抛在后面根本追赶不上的缘故吧。<br>    风伯雨师<br>    活思想<br>    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对于天象物候,自然十分敬畏,其中又尤其对风雨最为看重。因为风调雨顺,才可能五谷丰登,才能有饭并且吃饱。混口饭吃在大众语汇中,是务工劳作以谋生的委婉称谓,可见吃饱饭实在是人生意义中最为重大的事件。苏东坡诗云:风调雨顺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足见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才是国泰民安的根本。这就无怪朝廷祭祀祈祷的青瓷里和鼎器上,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是最经典的搭配句式。
展开
目录
序<br>太上老君<br>白头婴儿<br>风伯雨师<br>活思想<br>月老<br>爱的服务生<br>关公<br>疑似忠义<br>八仙<br>亡命鼻祖<br>太岁<br>狗腿子<br>姜太公<br>革命引擎<br>寿星<br>兽相貌<br>麻姑<br>暴殄<br>阎罗王<br>口号<br>牛头马面<br>虮虱兵团<br>孟婆<br>为了忘却的纪念<br>火神<br>极品<br>门神<br>以夷制夷<br>灶神<br>锦衣卧底<br>财神<br>义工  亲兵<br>三尸神<br>姑子们<br>床神<br>秘辛<br>紫姑<br>茅坑里的姑娘<br>鲁班<br>禽兽之上<br>蚕神<br>屋里的<br>娼妓神<br>白眉赤眼<br>仓颉<br>哭吧您呢<br>瘟神<br>替天行道<br>痘神<br>荡寇志<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