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现自己的可塑性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什么?”、“你擅长做些什么?”可能这些是你已在许多社团或联谊活动中。回答过无数次的问题。也许你的答案每次都会增加一些或减少一些,也许你的答案每次都不相同,也许你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连你自己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和人生中最需要思索的课题“我是谁?”息息相关。心理学家Efikson就强调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在于“自我认定”的完成,也就是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明白确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定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能够做什么?可以和环境与他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未来还可以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也许从青春期开始就不断困扰着你。期盼有一天会有一位智者或天使为你指点迷津、解答你的困惑,就像“苏菲的故事”中的苏菲,偶然地接到一封信,引领着她展开自我追寻的旅程……
然而,每个人都是多元面向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你可能身材高大、体格魁梧,但并不爱打篮球,却喜欢舞文弄墨,且擅长精密电脑科技。你也可能娇小玲珑,但为人古道热肠,经常积极主动为朋友排忧解难。你必须得花一些时间向内心中的“秘密花园”去寻觅,才能将散落花园各处的自我拼图搜集齐全,还原一个拥有多元面向但完整的自己,包括你的兴趣、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决定风格、理想、生活状态等。
“自我了解”可以说是生涯探索的起点;而向其他人描述你自己,是开始思考“自我”的一个好方法。
描述展示自己
想像你正写一封信给网络上认识却素未谋面的笔友,介绍你自己。告诉他(或她)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爱做的事、你最擅长的活动、以及你的未来计划等。记得附上一张你的可爱相片,或者是你自己的自画像。你会怎样介绍自己?
学会自我推销
你参加的社团正在举办迎新Party,你很高兴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赶快邀请他们接受你的采访吧!别忘了向他们索取亲笔签名喔!同时,你也要接受他们的采访。你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为什么你会这样回答?
青春记事板
青春就是……
要如何才能将“青春”写真起来?要如何才能让“青春”永垂不朽?要如何才能为“青春”留下一些值得珍藏的东西?
就将你仔细思过、想过、咀嚼过、分享过的不同面向的“自己”,在“青春记事板”上留下记录吧!
生涯规划历程中的自我探索,就是透过一些问题和活动,引领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质等。
“你的颜色”反映你的心情和个性。
“你的形状”代表你待人接物、与世界和人物接触相处的方式或风格。
“你的质料”则是你留给他人的印象和感觉。
“小时候的志愿”记录的是在你对世界还懵懂无知时,你曾经有过的梦想和憧憬。
“对未来的期望”反映的是现在的你对数年或数十年后未来世界中的你的遥想或愿景。
“向往的生活”呈现你所喜欢或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或风格即使现在忙碌的你可能还没有机会依照你所向往的方式生活。
“意外之财”的运用方式因人而异,反映你的金钱价值观。
“如果八十岁”是对人生最后岁月的终极期待,是自我理想和期许的完成与实践。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省思的是当下你心中所挂念的未了心愿,需要你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和实践,可别让生命留下无奈和遗憾!
一直相信生活在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多样的面貌,面对不同事物、不同情境、不同人群,即变换着不同的面貌,有些是刻意的隐藏,有些是自然的显现。就如太极,随着时序流转,时阴时阳,既阴且阳。
学校中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在家中可能是唯我独尊的小霸王: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在其他场合可能害羞腼腆;过去曾经桀骜不驯的叛逆小子,也可能反璞归真悠游山林。这些曾经存在、现在显像、未来可能发展的“我”,都反映了各个不同面向的自己。即使对大部分的自己感到满意,仍然年年期待着为自己换上一件崭新的衣裳——一个崭新的、更好的自己。
我是蓝,双重性格的蓝。
有时像蓝天,晴空无云,不受有形规矩的框限和羁绊。
有时像大海,深陷其中,辗转挣扎,无法喘息。
有时仰天长啸。
2 成长故事
心理学家Adler说,人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总有些地方不如其他的人。所幸,人也潜藏着“超越”的渴望,非常努力地要“向上提升”自己,避免自己“向下沉沦”。
也许当你还在襁褓之中,初次睁开晶亮的双眼,逐渐看清楚周遭的世界时,你就不得不惊异世界的庞然伟大!而被妈妈强而有力的双手怀抱着的你,也不得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纤弱!
随着你逐渐地成长与茁壮,你对世界也有了不同于儿时的视野:你不断伸展自己的双手去接触世界,每一次成功的接触,都有助于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然而,成长的路途中总会经历挫折、遭遇阻碍,或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僵局,让你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有些事曾经在你年轻的生命中发生过。有些人曾经在你青春的岁月中驻留过,他们都会对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让你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你。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成为现在的你?曾经有哪些人影响着你成为现在的你?
说说你的成长故事吧!无论是曲折离奇?高低起伏?或者一路昂扬?或者低回转折?都蕴含着无限深意!
我是怎么长大的?
记得你是怎么长大的吗?年轻的你,是如何度过你的童年?青春岁月留下哪些鲜明的记忆?试着在下方空白纸片上,画下你从小到大的生涯发展和转变。你可以用写实或抽象的图案来呈现你的生涯故事。
请找一或两位朋友或同学,和他们分享你的成长故事,并和他们一起讨论你为什么会是现在的你?有哪些人对你的影响深远?发生哪些事让你有所改变?你,如何改变?
向上提升与向下沉沦
再次回顾你的成长故事,试着为这些在你生命中发生过的经验或事件作初步的分析:哪些经验或事件对你的影响是正面的呢?哪些经验或事件对你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无可避免地扮演了一些“角色”,例如你是父母的“子女”、是家人的“兄弟”或“姐妹”、是某人的“朋友”、是学校中的“学生”、是打工地方的“工读生”或正式的“雇员”,你还是这个社会中纳税的“公民”。将来,你还会扮演更多不同的角色,像是“夫或妻”、“父或母”、“连襟或妯娌”、公婆的“子媳”、员工的“上司或主管”,或者人民的“头家”……
请和你的朋友或同学们分享并讨论下列问题:
每一个人现在的自己。都是基于过去的学习经验,受过去发生的人、事、物影响甚为深远。并以过去经验中所建构出来的想法和观念作为基础,再去理解和诠释新的经验,扩充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也形成了自己所坚信的真理。因此,对仍存留在记忆深处的过去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生活经验,值得我们细细加以剖析,找出它们如何影响现在自己的蛛丝马迹,并理清现在哪些想法和观念受着过去经验的框限和左右?
过去,你在缺乏自主意识、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被生活经验或社会环境塑造成今天的你,许多方面可能并不那么令你自己感到满意。也许直到今天你才惊觉:这不是你!当有机会能卸下某些你可以不必勉强扮演的社会角色,你才能真正轻松自在地做回自己!
如果你知觉到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而钥匙仍在别人那里,你可以选择继续痛苦无奈地过完这一生;也可以选择用全新的科技为自己打造一把新的钥匙。解开自己的枷锁,卸下别人所加诸于你的负担,让自己未来更有机会对这一生感到满意。
记得胡适说过:“要怎么收获,就先那么栽。”未来你想要过的是什么生活?未来你想要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未来你希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取决于现在你要做什么样的改变!
心的丝路
我最早丢掉了“姐姐”的角色。因为做为“姐姐”,我从小就被教导着凡事要让弟弟妹妹,因为他们“还不懂事”。但是,我哪里就懂事了呢?为什么因为是“姐姐”就必须要“被迫”伪装成熟懂事的模样?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就是“坏榜样”,真是难以承受之重啊!
接着,我丢掉了“女儿”的角色。只是想用另一种方式做“女儿”。不要毕恭毕敬,不要唯唯诺诺,不要总是不敢告诉爸妈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离开爸妈安全护卫的羽翼,能够勇敢地做我自己。也许有些不乖,也许有些不守规矩,但是,我会更小心护卫自己不受伤害,会更知道如何肯定自己。
最后,我仍然还要做“学生”。学习是一条漫长无止尽的路,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无论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或是不扮演任何角色而仍能“无人而不自得”,点点滴滴人生智慧的累积都是学习。而我,才不过是走在这条路的开端。放眼未来,人生要学的功课也是浩瀚无涯的,人生中会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探究,才能抽丝剥茧,寻找到自己的答案。因此,人生历程中的任何经验,都会是我的老师。我虚心求教,努力学习。
3 性格决定命运
当你向别人介绍自己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的人,或者当你形容自己是一个“文静”、“细心”、“友善”的人,你就是在描述你的“人格特质”,或是你的“个性”或“性格”。
人格特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自己、对外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因应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历程中,可能受到生理、遗传、家庭教养、文化规范、学习经验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特定的气质。
某些人格特质之间具有相当的关联性,例如“活泼”、“开朗”、“热情”的人通常也会较为“积极主动”,显得较为“爱现”。因此也常具备较佳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文静”、“细心”的人常会较为“谨慎”而“内敛”,因此也较重视“秩序”,让人觉得“可靠”。当然,有许多人格特质是介在两个极端中间的灰色地带。透过这些人格特质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较为典型的人格组型,也许是A、B、O、AB四型,也许是十二星象为代码的组型,也许是生涯学者Holland所提出的六边形,也许是Jun9或Myers—Briggs匠心独具的十六种人格类型。
虽然人格特质的分析,让“什么样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变得有迹可寻(就像是“物以类聚”);但是,作为生活经验之一环的“工作”,仍会持续不断地对人格特质的塑形与修正发挥关键性的影响力,使得人格特质也逐渐发生转变。例如,害羞内向的你也许是因为某种因素考上教育科系,而不得不学习当一位老师;经过多年课程教学的磨练之后,你很有可能会发现再也没有人相信你也曾经有过“害羞内向”的年代了。
所以,多方去了解你的人格特质,但不要被目前以为是的人格特质限制了你的生涯发展。
有一个世界在我们的周围,有一个世界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中。如果你倾向于处理外在世界中的事物,你是“外向型”;如果你倾向于处理自己心中的内在世界,你是“内向型”。
我们都需要搜集足够的资讯,才能帮助我们做决定。“感官型”的人偏好运用以感官操作的具体方法去搜集资料;“直观型”的人偏好从所搜集的资料中产生抽象的可能性。
当我们需要做出决定时,经常是以思考或感觉为基础的。如果你是“思考型”的人,你倾向于遵循逻辑和推理来做决定,因此你是理性的、公平公正的、有一套既定的行为准则。如果你是“感觉型”的人,你倾向于因时因地制宜的决定,依据自己内在价值体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因此也常是主观的。
由于我们具有不同的气质倾向,我们对外在世界或日常生活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判断型”的人偏好所接触的事情都能条理分明、秩序井然,希望凡事都在掌握之中;“觉察型”的人则希望事情能保持弹性开放、任其自然发生,而不受限于既定的轨道。
因此,心理学家Keirsey将十六人格类型加以归纳命名,并分别标定该类型的生命主题,例如“守护者”致力于寻求安全稳定,“技艺者”致力于寻求感官刺激,“理论者”致力于寻求理性知识,“理想家”则致力于寻求自我认定。你的人格气质倾向和生命主题是什么呢?
心的丝路
我是个奇怪的人。有时充满了知识分子追求学问的热情,一心精进所学,期望能为社会所用;有时却懒散得只想学陶渊明隐遁于终南山,不见世人、不闻世事、不思世理。
在这个浊世之中,想效渊明之志的可不只是少数人而已,但真正能归隐山林的却总是没有几个人。所以,人都是奇怪的吧!那么想做真正的自己,却又无法抛开现有的舒适、安逸、成就与社会期待。
还是,这些心理需求之间原本就充满了冲突和矛盾?满足口腹之欲后,既想要安全稳定的生活,也想要追求理性知识,更想要寻求自我实现,这些“想要”并不尽然能在目前的生活中满意地获得。在这些“想要”之间如何取舍,不也是一门人生的功课?
不同时期的我,会有不同的“想要”,导向不同的生涯选择。因此,这时期的“生命主题”想必也不同于下一个阶段的“生命主题”吧!
于是。赫曼?赫赛提醒我们:
不必问我:“我的处世态度对不对?”这类问题没有答案。每一种态度都对。因为它们是整个人生的一部分。你应该自问:“我是我。我的问题和需要与他人不同,我应当如何安排此生?如何善用此生?”如果你真能确切自省,你的答案当是:“既然我是我,我不必羡慕,也不必轻视别人,我不必担心我的存在是否‘正确’,我应当把自己的良知和需要当作身体、姓氏、籍贯一样加以接受,因为良知和需要也都是我生命中无法避免的一部份,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我也必须承认那就是我。”
但求尽其在我、无愧于心,过于挂虑得失好坏反而无法充分表现或发挥自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