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
第二节 审美文化研究面临的内在矛盾
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固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自身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内在矛盾,概要地说有三个问题。
一是概念界定的困难。对如何理解和把握“审美文化”,研究者各有其解释,理解上分歧很大。譬如,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吴中杰主编的《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周宪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聂振斌等的《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黄力之的《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肖鹰的《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等,他们对审美文化的定义表现出了各自理论背景的不同。李世涛在《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大致归纳了学界对审美文化的理解的几种意见。一种认为,审美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另一种认为,审美文化就是当代文化;还有一种认为,审美文化是中性概念,是具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而另一种为大多数人认同的意见是:审美文化是整个文化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把审美原则贯穿于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的产物。当然,还有人认为审美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审美层面。审美文化概念界定的困难,就带来了讨论问题时起点上的不对称。
二是适用范围的分歧。有一些学者主张审美文化研究应当贯通古今,而且要进行中外比较,由此展开了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当代审美文化及当代中西审美文化比较等相关领域的专题研究。另一些学者则坚持审美文化研究的当代特性,认为就是针对当代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的研究,是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必扩展到古代和近代。这种分歧使得审美文化的研究空间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形成了各循其是的研究格局。
三是研究方向的殊异。细察审美文化研究格局还可以发现,其间的研究路线存在显著不同的两种选择:一些研究者依然有着建构体系的情结,力求尽快构成较为成熟的审美文化学理论框架,确立相应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例如,林同华、李西健各自编著的《审美文化学》等。而更多的论者则着眼于批评实践,紧密追踪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及其走势,捕捉具有理论意义的审美文化批评课题,因而更加注重作为批判者的在场姿态,致力于追踪评论当下发生的审美文化现象,倾向于把审美文化研究理解为开放式的理论批评话题,从而构成审美文化研究的开放性格局。代表性学者有周宪、王德胜、陶东风等。这两种研究路线以其互补性共同推动了审美文化研究走向深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