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简单地说,道德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美德是一系列完美的组合,它包括正义、仁慈、诚信、善良、勇敢、坚强、平等、勤奋、和谐等。
道德讲善恶,讲好坏,讲是非等等。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善即善良、慈善之意,包括善行、劝善规过;而恶则是很坏的行为,包括于人有害的言行,犯罪的事情等等。可以说:不损人利己,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生存,这就是善;损人利己,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三国演义》中曹操有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典型的恶。要一个人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是不可能的,是违反人性的。只要能做到既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这个人就算及格了;考虑别人的百分比愈高,这个人的道德水平也就愈高。道德的核心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道德是人生的基石
道德是人生的基石,做人首先要讲道德。做人之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立身之本、为政之要。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做人靠道德,靠人类最基本的两种道德:正义与仁慈(亚当?斯密语)。
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冲突和困惑。有道德准则的人生,比自私自利的人生更为丰富、更有意义。德裔美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人类一切的价值基础是道德。”做人要有良心,做事要有德行,既然成了社会人,就必须要有人性。良心、德行、人性统称为道德心。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高低与学识深浅往往紧密相连。凡是出类拔萃的人,一般都是把人格、道德放在第一位的。当然美德不完全依赖于知识,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
评价人时,人品与才能是最常用的两个标准。人品不仅有好坏优劣之分,而且有高低之分。古人讲:“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作为道德主体,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面临着道德完善和人格成长。道德心不是外在力量强加的,不是别人强给的,而是自我追求、自我具备的。英国作家斯迈尔斯说:“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优秀而纯洁的品德。”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接受教育,加强学习,更要实践锻炼。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大力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道德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讲文明、讲人道为基本要求,以体现个人品德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弘扬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社会公德从基本内容看,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要求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要求热爱祖国,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三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要求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热爱祖国。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