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任何重大举动之前,一定要经过谨慎考虑,才不会有危险。
举个例子来说,池塘里住着两只青蛙,到了夏天,池塘干涸了,它们就到别处去寻觅新居。不久,两只青蛙找到一个很深的水井。其中一只对伙伴说:“喂,我们一起住到这个水井里去吧!”对方回答说:“如果这里的水干涸了,我们要怎么上来呢?”这只青蛙懂得这样的思考,就是具有风险观念。另外有两只青蛙,它们是好朋友。一只住在深沼池里,另一只住在道路上的小水坑里。住在沼池里的青蛙劝好朋友搬到它那里去,因为那儿不但舒服,也较为安全。可是对方合不得离开已经住惯的地方,不肯答应。结果,过了没多久,那只青蛙就被来往的车子压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要有尝试新的冒险的勇气,否则在犹豫之间,很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由此看来,该不该异动?该冒险还是求安定?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完全在于“选择”的智慧。选择对了,获得幸福;选择错了,葬送幸福。如此而已。
明太祖朱元璋时代,江南有一个富翁,名叫万二。有人从京城回来,万二问他有什么见闻。
那人说:“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知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万二听了,吓了一跳,叹了一口气::“天哪!这下不妙了!皇帝事必躬亲,看来我们大祸临头了!”于是,万二买了一艘大船,载了妻子,云游湖湘而去。不久,江南的许多大户都因罪而被没收财产,只有万二保全了身家性命。
从万二逃生成功的案例可以发现,揣摩上意,发现征兆,就得当机立断,以免惹祸上身,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选择警醒或选择沉醉,是因人而异的。
过去,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就是因为第一代有勤俭奋斗的历程;第二代选择学习的态度,还能持盈保泰;到了第三代却往往因财富得来容易,选择了乱花钱的习性,不再有勤俭奋斗的精神,于是慢慢就失去了他的优势。
古代人物,我最欣赏一个人的智慧,那就是:范蠡。
范蠡的故事,在古书《吴越春秋))里有所记载。一般人比较了解的是西施的故事,可是范蠡了不起的地方,却很少有人知道。大家只知道他是越王勾践手下的智士谋臣,在越王中兴复国之后,范蠡因为早就看出勾践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人,于是带着西施远走高飞,苟全了性命。文种虽接到他“狡兔死、走狗烹”的警告,可惜仍贪图短暂的富贵,不把他的劝诫放在心上,后来果然惨死。
当然,范蠡带着西施远去,只是野史上的传说与美谈而已。
范蠡退隐江湖之后,改名为陶朱公,凭着他的智慧,从商生意一帆风顺。有一天,他的次子范咸在楚国犯了死罪。楚国大臣庄生是陶朱公的好朋友,陶朱公的夫人钟舂氏要他写信向庄生求救,请他向楚王求情。陶朱公于是打算派他的第三个儿子范女后,携带一大箱黄金与一封信去楚国救哥哥。
但是,陶朱公的大儿子范遁对父亲的决定感到不服,他认为应由自己代表父亲去才对,陶朱公的夫人钟春氏也认为有理。但陶朱公说,派老三范女后去,比较有可能把二儿子范成救回来,如果派老大去,很可能就要准备丧事了。但他太太坚持要长子去,陶朱公只好改派长子访楚了。
老大去了楚国,找到了庄生,花了不少钱请求他帮忙,庄生于是向楚王说情。过了几天,楚王突然表示近日内要发布特赦令,这就意味着陶朱公的二儿子届时也可以出狱了。
此时在楚国等消息的老大就感到很后悔,心想,早知道有特赦令,就不必花钱了,于是跑去找庄生说明心意。庄生知道他是来要求退钱的,就主动把钱还给他。
但是,庄生心里并不爽快,于是去向楚王说,陶朱公是有名的大商人,如今大赦天下,外面会传言是我们收了他的贿赂,所以不如先把他的儿子范成斩了再特赦,以免有损国威。楚王一听觉得有理,就决定杀了范咸后再宣布特赦。
范蠡料事如神,他的二儿子最后果然救不回来了!范蠡的想法是这样的:他的老三范女后是在陶朱公富裕后出生的孩子,因此对金钱不在乎,而老大范遁成长于穷困中,把钱看得很重,一听到特赦的消息,马上想要把送出去的钱要回来。因此可知,人格特质有时也是办事能力的关键因素。范蠡当初就是基于如此的考虑,才决派老三去救老二的。
由此可见,选择,重于一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