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发展观。世界观方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45735
  • 作      者:
    张全新等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科学发展观世界观方法论》对世界观方法论作了深入的研究。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宽领域、多角度地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富于挑战的全新课题。本系列研究专著是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理论工程。本套研究专著以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揭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现实,放眼世界,以开阔的视野和时代眼光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产物,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都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坚实的现实基础。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统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指针,同样体现着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
    (一)世界发展趋势和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时代是发展的,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目标。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早期由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发展受自然力的支配,发展的速度较慢。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展,建立在“天人相分”理念基础上的以“机器征服自然”、“工具异化劳动者”为根本特征的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借助机械和科技,人类不断地加快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征服以至于掠夺的步伐。由此,资本主义国家在短时期内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愕的物质财富。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对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巨大生产力无比赞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但是,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以深邃的目光看到了资本主义这种掠夺式的发展所存在的弊端和潜在的危机。恩格斯严正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但是,恩格斯的警告并未阻止人类对自然界贪婪的掠夺步伐。掠夺在给资本家带来无尽财富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于是,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就切实感受到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恶果。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正如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1962年推出的《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美国中部城镇,由于一批携带杀虫剂的居民的到来,开始了不祥的变化:神秘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医生们则为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没有了往日各种昆虫喧闹的鸣叫,没有了鸟儿,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因为所有的鱼已经死亡。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只有可怕的寂静。”这是一条只顾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不仅如此,由于国家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仍然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它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阐述了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是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一发展理念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它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范畴,所面临和解决的是人类工业化以来出现的生存危机,仍然带有一定的被动特征,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解决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面临着世界各国因社会制度不同所产生的巨大障碍,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与西方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不同,中国是在工业化高成长期就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无现成的答案,又无可借鉴的经验或先例,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既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又要进步于而不是局限于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理念。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的特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及时地提出“以苏为戒”的要求,要求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和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还提出,在探索中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这一时期,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这些成果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续探索和开辟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宝贵财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联系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深刻总结史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尤其在发展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力推进并深化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正确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水平。在发展理论上,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深化了对发展主题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实践,为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必须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等。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全面继承和深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出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统一起来,把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把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与做好“五个统筹”统一起来,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一起来。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一次飞跃,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我国现阶段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总是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新的历史任务要求新的理论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提出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一阶段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战略应对,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与此同时,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
展开
目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一、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发展大局

第三章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二、正确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第四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第五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六章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共建和谐世界

第七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
一、新时期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八章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科学发展观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