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盖仙论处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5752
  • 作      者:
    夏元瑜[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老盖仙论处世》中"老盖仙"夏元瑜半生老北京、半生台湾的人生经历,及品人阅世的丰富体验,使其在洞察、把玩为人与处世的门道上,颇具心得。
展开
作者简介
    夏元瑜(1909—1995),祖籍杭州,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其父夏曾佑为著名史学家,其兄夏元瑮为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早年负笈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赴日本深造。曾为北京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园长,南迁台湾后,任过公务员,制过动物标本,当过大学教授,做过电视名嘴,评过“金马奖”。退休后专注于爬格子,人称“老盖仙”,遂文名胜过本业,成为“左手拿刀、右手执笔”的幽默大师,与至交唐鲁孙共被视为台湾文坛奇人。夏元瑜作品堪称当代幽默文学代表,毕生著作二十余部,均脍炙人口,其新书在台湾曾出版一周即再版。此次推出的“夏元瑜幽默精选”为其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大规模结集出版。  

        一般所谓的“盖”,指“吹”“侃”得天花乱坠。“老盖仙”夏元瑜却自道:“‘盖’不是吹牛,吹牛就像违章建筑,会被取缔。‘盖’是引而申之,言之有物,且字字有所本。”夏元瑜的“盖式幽默”,杂糅着老北京的京味逗趣与台湾的综艺化诙谐,善以“无论说古论今,总是不忘适时幽自己一默”的自嘲自讽,将世间诸般烦恼、不顺,在莞尔一笑中释怀、解压,可谓嬉笑中透着乐观哲学。
展开
内容介绍
    《老盖仙论处世》呈现的即是,夏元瑜如何用自创的“盖式幽默”,将老北京的“温良恭俭让”,化为应对家长里短、生活尴尬的各式妙招。平日见怪不怪的细枝末节,经由“老盖仙”一点拨,遂令人发笑至喷饭。一笑而过之后,才知“老盖仙”的苦口婆心,是期望人人都能成为受欢迎的人。而人与人相处的诀窍,是学也学不完的。
展开
精彩书评
    一读就懂京味逗趣见学问
    一懂就笑盖式幽默第一人
    有人喜欢他的文笔轻松,我却更欣赏其内容的扎实。
    ——梁实秋

    元瑜兄的大作,不管是长篇大论或是小品散文,兴之所生,想怎么写就自自然一挥而就写出来,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有灵性有哲理。      
    ——唐鲁孙

    如果没有(夏元瑜)那种悲天悯人的幽默感,而一定要去写杂文,就是婢学夫人,自讨没趣了。
    ——古龙

    他的人,才是一个无底洞,博学之外,他的本身便是个精彩的故事。手巧的人,心思亦巧。
    ——三毛
展开
精彩书摘
    “夏文端”公访问记
    古时一品大员身故之后,皇上一定赏给谥号。其中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文官由进士出身的,谥号的第一个字一定是个“文”字,第二个字就大有出入了,曾为帝师的往往叫做“文正”或“文端”。曾国藩并未教过皇子,而死后称为“文正”是极为难得的荣典。左宗棠平定新疆、张之洞练过新军,全和军事有关,谥号自应称为“文襄”。左宗棠并未中过进士,可是皇上赏过他“同进士出身”的学位。非进士出身的大员,如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的谥号是“惠敏”。至于武将就不一定了,如“忠武”“忠烈”,等等。凡第二个字为“烈”“节”“愍”等的都是死于国事的。
    以后清廷派了若干留学生出国,回来之后虽有外国的学位,却没科举上的资历。只好由礼部考他们一回,也给个“同进士出身”。北平城里最早的一位牙医徐景文,就是牙科进士,那时通称为洋进士。不久明令废止科举,改办学校,不少举人、秀才重新人中学。进士中有位王揖唐,居然人了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倒是文武全才,可惜以后当了大汉奸,不得善终。
    官职不及一品,但是有大功于国家,或为国捐躯的,皇上也可赏给谥号。如太平军攻陷杭州,有位在籍的兵部侍郎戴悖士(有名的山水画家)投池自杀,赐谥“文节”。
    考据文字别扯长了,怪没意思的。外行人瞎盖,盖多了必然出错,故而就此打住,言归正传。且说清朝末叶,北平城内有条街的某一所房子上,从天射下一道红光。于是全巷野狗齐吠,乌鸦齐噪。据王道士说,是天上文曲星君下降到这家夏善人家为子。至今他已年暮,谥号之制早随清室而亡。他怕百年之后,到了天上和古圣先贤相见之时,名片上少条谥号的官衔,不大光彩,所以只好自己取了个谥号,叫做“夏文端”公。诸位您别弄错了,他的姓夏,和咱的姓夏并无关系。天下姓夏的多着呢,哪儿全都扯得上亲戚。我因为他居然敢自称“文端”,心中不由得生了敬佩之意,直想去见见他,领教一番。
    找到文端公府之后,当然先按电铃,不过这电铃很奇怪,我听不见铃响声,只听得见狗叫声,难道电线是装在狗肚子上的吗?不过对讲机里确有人问我是哪一位。我报了姓名之后,推门上了二楼,他亲自来迎接,说电铃坏了,声音太小,只有狗听得见,全靠它们报告。他的客厅不大,桌上书籍极乱。更怪的竟放了两只大老虎标本在桌前,越发显着拥挤而纷乱。
    他高高的个子,笑容满面。经过让座、敬烟、敬茶一番寒暄之后,渐渐话入正题。我素来讲求修辞的技术。虽想问他称“端”的道理,但是先得称赞他品行的端正,文章的渊博,正当得起“文端”二字。不料他宛然一笑道:
    “老兄啊!您先别恭维我,我早就算出您的来意。我给您解释解释这‘文端,二字的意义吧!第一先说‘文’字。我虽没赶上科举时代,没机会中进士,可也在日本东大和九大留过学,也许好歹有个洋进士的资格。凑合当得起个‘文’字。至于‘端’字嘛,说来话长,足足地‘端’了一辈子……”
    我赶忙接着说:“对啊!您一辈子品行端正,堪称万世楷模……”
    他连忙摇头摆手地说:
    “非也!非也!我只是普通人一个,毫无端正之处。我的‘端’是动词,是两只手端着的‘端’。从六岁开始念书,先父说小孩子不懂什么,念念《诗经》吧,还容易明白。天啊,他老人家是翰林出身,也不想想我这点儿年纪怎么懂得了《诗经》,只好天天端着本《诗经》,‘关关雎鸠’地瞎念一通,念得我眼泪直流。这是我生平的第一‘端’,‘端’得真可怜。以后,上了新式的学校,‘端’英文、‘端’中文,全不怕,就只怕一样可恶东西——‘端’五线谱。看那些高高低低的小蝌蚪,我是怎么也闹不明白,偷偷地写上一二三四才混了过去,这一‘端’也够可厌的。
    后来上了大学人了生物系,别的同学,尽爱搞显微镜。我可不然,成天端解剖盘。一混四年毕了业,有个机会到动物园去工作,这‘端’字更大行其道。大大小小十头狮子、两头老虎、三只豹,一天吃一百二十斤的骆驼肉。我既怕别人揩油,也为了和它们联络感情,绝不端起主管的架子,常常亲自端了大盘的肉去喂它们。豹每次见我端肉来,会先打个滚儿给我看,表示它有多乖。野兽也居然懂得拍马屁之道,可见此道乃天地间之至理。老虎虽从广西山里捕来,凶悍异常,可是经不住我天天亲自端饭,它也渐知‘官不打送礼人’(清代俏皮话,那时的地方官有打人之权)之道,对我也情谊日增。用膳完毕之后,我一定把头顶在栏杆之间,让它好舐舐我的脑门儿,《麻衣相法》说印堂(额部)发亮是要走运的预兆,所以我后来终于走了多年的运。因为挤不上公车,买不起单车,走得连皮鞋后跟都歪了要每月一修。大热天走多了,安有不晕之理?这大概就是‘走晕’了,可惜被相书上写了别字。干这‘端’行倒也好几年,可惜我没上美国去深造,否则到餐厅里去端端盘子,老板一定喜欢我有丰富的经验,涨我的工钱,也未可知。
    话休絮烦,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顺乎自然地结婚生子。我出身于古板的老式家庭,思想有点保守。跟拙荆约好‘男主外,女主内’的规定,所以她在厨房里做菜是属于‘内’的部分。把菜端出来放在桌上,是属‘外’的工作。她吃完了饭要添饭,饭锅虽在厨房之内,可是添完了得端出来吧,按理是该由我负责。我自以为家规分明,很有点男主人的尊严。以后孩子出世,对付孩子之道当然也得有个内外之分。孩子吃奶——人于肚内,当然归于‘内’,是属于妇人女子之事。孩子要排泄,当然归于‘外’。所以端便盆、端着孩子等,自然是家主大丈夫所应为。诸位您知道是否正合乎天理人情。”
    文端公一口气连讲了自幼至长的“端道”,到此讲累了,歇了一口气,端起茶喝了一口。我趁此机会请问他写文章之道。
    他笑了笑说:“提起写文章之道,不过是‘一端而已’。古人说,‘千古文章一大抄’,那时没影印机,不得不抄,现在可以影印,连抄都不必。印出一叠,端起就走(当然在走之前别忘了给影印的钱)。端回了家,该剪的剪,该添的添,该译的译,拼拼凑凑,洋洋数千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端也不容易,要有地方去端,要会选择,要有衡量才不落痕迹。正如桌前的这两只老虎虽全是用旧虎皮做的,可栩栩如生,和新的一样,跟以旧材料来做新文章是同一的道理。阁下想想咱又不是学文史出身的,哪懂‘文学’,只懂‘闻学’而已——各种动物气味不同,我一闻就能辨个八九不离十,所以有某机关要颁个‘闻学博士’的学位给我,我没敢要。”
    我道:“不敢拜问是哪所名大学?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呢?”他摇摇头道:“您错会了意啦!我说的不是‘文学’的‘文’,是用鼻子去闻的‘闻’。这学位是警犬训练班要发的,您说我怎么敢去接受。”我又请问他这几年来“端”的成绩如何?
    他说道:“自从无师自通学会端书之后,常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越扯越长。已经凑出八本书来,每本全能销到一万册以上。今年二月出的《万马奔腾》已奔出一万七千本了,最近才从印刷厂里端出来的四千本《流星雨》,也是第五版了。”
    我说:“那您获益不少啦!”
    他叹了一口气道:“别提了,您想我这把年纪谁肯收留。幸而近来学会端书,以至影响到端碗,所谓获益也者,不过如此而已。”
    我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端书和端碗有何关系?
    他说:“所谓端碗者,必然碗中有饭,才值得一端。否则见碗流泪,端它做甚?”
    我说:“您真是位孝子,偌大年纪仍然‘见饭思亲’,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令您伤感至今。”
    他连忙摇头道:“您别谬奖了!我的见碗流泪是因为碗中空空,粒米皆无,怎能不令我伤感?自从卖稿以来,总算一日三餐碗碗不空,端得起来而已。所以古人的文章是传世之作,至于老夫嘛,全是混饭之作。混得好,全家吃顿干饭;混得不好,也只能一天买一斤米,多加凉水煮两餐薄薄的稀粥以供全家五口苟延残喘。今年版税收入不错,故而正计划在除夕时如何买半斤肉松,全家开开荤。”
    四重唱
    举例
    话说台北市的天台路是一片高级住宅区,一百四十五号是一家西药房,头痛、咳嗽等的药固然有,台湾出的“美国”营养食品更是不少,二楼住着位王老太太,极虔诚的佛教徒,道行颇高,很有些人来请她做点佛事。
    三楼住着刘家夫妇,有三个活泼的宝宝。刘先生是位业余的音乐家,吹得一口好喇叭。四楼是林先生和太太,全善于交际,人缘极好,宾朋往来不绝。这四家里,二三四楼共走一条楼梯,另有一门在药店旁边。
    药店老板娘看见四楼的林太太从外面回来,赶快招呼她买药:药:林太太,快进来。我今天有剐来的美国新药,吃了白发转黑,皱纹全消,是抢手货,大盘存货不多,只剩了四瓶。我千拜托万拜托,才让了我两瓶,我舍不得卖给别人,特意留着给您用。
    林:谢谢您,我进去看看。(刚要进去,从三楼扔下两三粒小石子来,正打在林太太头上,很疼。她抬头一看,三楼刘家的孩子正缩到阳台矮墙的后面,不由得怒火上升)你这可恶的小鬼,为什么拿石子打我?万一打瞎了眼怎么办?你爸爸成天吹喇叭吵得人日夜不安,你妈也日夜不在家,所以成了没人管的野鬼。
    三楼小孩的父亲刘先生听了生了气,从阳台上探出头来。
    刘:孩子打了您,的确不应该,不过他们绝不是存心打您。
    他们原要打那二楼王老太婆的落地窗。她天不亮就用麦克风念她娘的倒头经(超度初死的人用的),孩子讨厌她,要用石子打她,没想到手法不高,误打了您。您可也不该出口伤人,从爸爸骂到妈……
    这时二楼的王老太太正在打坐,万念俱空,不过有人骂她,倒也听得见,一时心头火起,跳到阳台上,撞头就骂。
    王:姓刘的,你成天吹喇叭,也不怕嘴酸,舌头累,吵得四邻不安,还要叫小鬼拿石子打我的门窗。我是个善心的念佛吃素人,天天不辞辛苦地做早课,还不是为了大家好。人平安,鬼超生,小鬼骑车腿抽筋(末一句是顺口编出来的,倒也合辙押韵)。
    刘:老太婆!你骂谁家的小鬼腿抽筋?
    王:喇叭精的小鬼,成天在屋里骑车,轰隆轰隆地吵个不停。(药店老板娘听了,走出店来打算劝架)
    药:阿婆!别生气,孩子也不是故意的,你到我这里来买瓶
    平肝清火的药吃吃,刘先生也别生气,大家都是好邻居,请过来买瓶滋阴补肺的药,吃了吹起喇叭更有力,更响亮。
    刘:老板娘!天下有这好药,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林太太一听吓了一跳,如果刘先生吃了有效,岂不更吵死人,牌友们叫“和”叫“碰”都听不见了。于是抬头告诉刘先生。
    林:刘先生,你别信她的话,你力气够足了,万一吃了假药,
    喉咙哑了,吹不出声来可怎么办?
    药:林太太,我们一向交情不错,你怎么能说我卖假药,连柴松林都没说过,你怎么能随便毁谤我的名誉。
    王:好了你两位别吵,阿弥陀佛!如果他吃了真断了气,那才是四邻清静,菩萨显灵。
    刘:老贼婆,我吹的小喇叭是轻音乐,人人喜欢。而且不像你那样天不亮就捣乱,妨碍大家的睡觉自由。我真的倒了八辈子的霉,楼上打牌吵到天快亮,然后一群赌鬼你说我叫的下了楼,也不管吵人的觉不吵。楼下你这老贼婆接着班,念经吵死人了。
    林:姓刘的!你别不懂人事,谁家没有三朋四友,打打卫生麻将,警察都不管,你管得着吗!
    王:林太太你的朋友也真多,怎么天天有一群人,我天天被他们成群下楼吵醒。拜托你叫这些赌鬼下楼时,安静点好不好。
    药:阿婆!你不是会念经赶鬼吗!怎么赶不了他们。
    王:佛经虽灵验,可赶不了赌鬼和色鬼。
    林:老太婆,念佛人说话要干净点,除非,你家里才有老色
    鬼,你也舍不得赶啊!
    刘:我看你们两家都不是东西,林家打牌,赌鬼成群,夜夜吵人。王家念经,一早吵人,真是鬼也吵,佛也吵。
    药:刘先生你别忘了自己。你的轻音乐也够令人讨厌,天天吹个没完。
    刘:你别不知好歹,我天天吹着喇叭,有多少人来欣赏,顺便买了你的假补药。你不但不知感恩图报还嫌我讨厌,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这时从四楼骂到一楼,又从一楼回骂到四楼,可称得上是四重唱。每人都骂了其他三家,也被其他三家骂了。也没人退却,谁也不能借机下台收场。幸而林太太的牌友来了。
    林:啊!张先生、张太太、李先生、马小姐,都快请上楼,我们这儿邻居们都十分和睦,正在聊天呢!(林太太说完和朋友上楼,摆开牌桌子去了)
    刘:真气死我,小宝啊!我吹喇叭,你随着拍子蹬小单车。我们进屋去吧!(和孩子进屋去了)
    王:真气人,这些人真不懂事,我得多念点经,求菩萨叫他们早点觉悟自己的不对。(于是她也进屋去了,先找找麦克风在哪儿)
    药:真是活倒霉,平白无故地吵了半天,连生意都耽搁了(她说到此,看见后巷的孙太太走过来了)。孙太太,给宝宝买S95吧,越吃越胖啊!(于是她跟孙太太一同走进店里)
    四重唱暂时休息,以后随时可以续演。
    讨论
    有句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古时候也许对,大家住的都是平房,这家和那家不会一层层叠在一起,互相影响的程度不至于太厉害,于是也吵不起来。我以前住在新竹,虽是大路边,可是接近郊区,左右和对面的邻居全是本省人,只有我一家是“阿山”。三十多年前会国语的人不多,我的拙荆赶快学闽南语,我原会日语,所以和邻居们全谈得了。邻居中有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三四岁的小娃娃,大家全由不相识而相识,由相识而成了朋友。林家的小儿女年龄正和我家的儿女相同,他们不上学的日子天天在我家玩儿,有时他们的妈来叫他们回去吃饭,吃完马上又到我家来报到。日久天长,他们也全说了一口比老师还好的标准北平话。孩子们要是吵了架,大人们不必去管他们。过不了一会儿,他们又在一块儿玩了。天下只有最糊涂的父母,才介入孩子们的争吵中。真有些糊涂家长以为一切都是自己对,当然自己的孩子也就是真理的代表,不论孩子回家说了什么,也全信以为真。孩子如回家说了那个小朋友欺负了他,大人立刻到那小朋友的家去,向那家的大人兴起问罪之师。我说的林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和他的邻居们全闹断了,庆吊不相往来。可是林先生和我交情不错,钓了好鱼,必然分送给我。隔壁的陈先生在电影院做事,有一天把我托他放出去的一万元送了回来,说那位借主不需要了。我以后听说是那位借主倒了,老陈卖了祖产代还的,又过了多年,老陈去世了,又有人告我这笔钱是老陈自己借的。我和老陈非亲非故,不论是谁借的,反正他真的一分不差地还了我,何况连张字据都没有。老陈不但没钱,而且儿女多,生活也不宽裕,如此萍水相逢的邻居也算够难得的了。
展开
目录
    序
    老北京的幽默王学泰
    
    家长里短
    “夏文端”公访问记
    四重唱
    婆媳之间
    望子成龙
    祖孙的代沟
    财产的移转
    亲手送终
    说实话的讣闻
    家中日常生活的礼貌
    三家两代,效法谁家?
    情人节与好夫妻
    漫谈“另一半儿”
    书中自有老爸爸——访历史上几位父亲
    爸爸节的礼物
    
    为人之道
    自说自话
    吝啬招人厌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看重自己,关心别人
    请、谢谢、对不起
    千骗万骗不如不骗
    合理的谦恭
    话出无心伤自身
    开不得的玩笑
    经得住开玩笑的是圣人
    看结婚,真伤心——兼谈为人处世的礼貌
    “犯不着”
    以蟑螂为师
    
    生活秀场
    住医院看医生
    初次见面的朋友
    和朋友一块去吃饭
    买和卖
    打电话
    祸从口出
    享受宁静的自由
    酒席上的风云际会
    照相的礼貌
    面对洋人的丑态
    人要衣装
    探望病人
    医生与病人
    作家的希望
    礼多人不怪
    管闲事落不是
    游园惊“乱”
    车轱辘话
    解气之道
    
    人生之间
    莫把甲鱼当金龟
    慷谁的慨?
    男高女低?
    好死不如赖活
    高利如甘饵
    乡愿作风使不得
    宁做钓鱼人,不做钩上鱼
    一连串的第一次
    人生三怕
    知足的小鱼
    拿得起放得下
    一窝蜂
    
    附录
    多才多艺的夏元瑜秦台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