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情操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419795
  • 作      者:
    (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被总理多次温情向企业、学界和大学生推荐的亚当·斯密巨著<br>    ●近300年来,它一直是每位读者不可回避的大师经典<br>    ●一本被经济学巨人亚当·斯密修订了六次,毕生最重视的代表作<br>    ●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堪比《国富论》的必读书<br>    ●被诺贝尔经济学家等各国顶尖学者极力推荐和研究的巨著<br>    ●十分罕见的、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br>    身处于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br>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br>    1759年,36岁的亚当·斯密完成了第一版《道德情操论》后一举成名。其后的11年间,这部书稿又被这位“经济学之父”倾注极大的心血修订出版5次,而另外一部同样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国富论》却只先后出版4次,修改3次,这足以见亚当.史密斯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超过《国富论》。<br>    其后的200年间,这本书跨越了时代和国界,以各种方式在西方各国的政界、学界、甚至普通民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极为深远,一度成为在“知识界已经人手一册”的经典。书中阐述的主要精神——“全社会的财富如果不能被全社会的成员共享,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更是被引入政府工作报告”。<br>    温总理与《道德情操论》:<br>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br>    ——温家宝总理接受《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采访2004年04月29日 外交部网站<br>    听取了委员们的建议后,温总理发表了讲话,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成绩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他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br>    ——《温总理荐书企业家同样精彩》2005年3.10 《重庆晚报》两会报道中国总理温家宝昨日下午会见出席《财富》全球论坛的跨国公司CEO和部分港商时说,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他表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br>    ——《温家宝接见财富论坛商家 关注企业亦关注穷人》2005年05.19香港凤凰卫视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温总理就此发挥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这句话的“每个人”这个短语至为重要。<br>    ——《从“小康”到“和谐”》2007年02.10《人民日报》第08版<br>    谈到这里,温总理转向在场的师生,问道,“你们读过《道德情操论》么?”不少同学点头说:“那是亚当·斯密的书。”<br>    温总理很高兴,接着说:“亚当·斯密写过两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论》,一本叫《国富论》……我觉得这个话是对的,所以要讲公平,要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讲正义,这就需要我们推进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司法制度改革。”朴素的话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热烈的掌声又一次响起,表达了师生们的崇敬和认同。<br>    ——《东风送春绿满园——温家宝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人大学子纪实》2007年05.28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展开
内容介绍
    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br>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展开
精彩书评
    温总理五次推荐《道德情操论》<br>    价值中国网 张坚 <br>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br>    ——温家宝总理接受《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采访2004年04月29日 外交部网站<br>    听取了委员们的建议后,温总理发表了讲话,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成绩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他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br>    ——《温总理荐书企业家同样精彩》2005年3.10 《重庆晚报》两会报道<br>    中国总理温家宝昨日下午会见出席《财富》全球论坛的跨国公司CEO和部分港商时说,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他表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温家宝还说﹕「我想了一夜,给《财富》论坛提一个建议,不仅要关注世界大型企业的发展,还要关注世界上一半贫困人口的问题。」对此,时代华纳高级副总裁傅秉德盛赞上任才两年多的温家宝政府在消灭贫困问题上「已经取得卓越成就」。<br>    ——《温家宝接见财富论坛商家 关注企业亦关注穷人》2005年05.19香港凤凰卫视<br>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温总理就此发挥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这句话的“每个人”这个短语至为重要。<br>    ——《从“小康”到“和谐”》2007年02.10《人民日报》第08版 <br>    “我曾经讲过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一大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只有物质财富丰富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有保障。第二,我们必须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谈到这里,温总理转向在场的师生,问道,“你们读过《道德情操论》么?”不少同学点头说:“那是亚当·斯密的书。”<br>  温总理很高兴,接着说:“亚当·斯密写过两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论》,一本叫《国富论》。《国富论》是讲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中有一段话很精彩,他说如果社会财富只集聚在少数人手里,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必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我觉得这个话是对的,所以要讲公平,要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讲正义,这就需要我们推进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司法制度改革。”朴素的话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热烈的掌声又一次响起,表达了师生们的崇敬和认同。<br>    ——《东风送春绿满园——温家宝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人大学子纪实》2007年05.28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br>    1.适当感<br>    同情<br>    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决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br>    要想对他人身处的境遇有所体验,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别人的感受。只要我们自己还能置身事外,即便我们的兄弟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感官从来不会也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只有依靠想象,我们才能对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而想象除了告诉我们如果身临其境会怎么样以外,并没有别的长处。这时我们感官的印象并不是他人真实的感受,而只是对他人感受所做的模拟。我们依靠想象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遇之中,以为自己正经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又仿佛进入他体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的感受。于是,当我们全然接收了他人的痛苦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终于为之所动,一想到他的感受就不由得浑身颤抖。任何痛苦或忧伤都会激起过度的悲哀,因此当我们在头脑中为自己构拟出这样一种情境时,就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与之相应的情绪。
展开
目录
译序<br>One  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br>1.适当感<br>2.合适得体的各类激情<br>3.人们在判断行为是否恰当时对顺境和逆境的考虑,兼论为什么情况不同会造成同情心的差异<br>Two  第二卷  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br>1.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br>2.正义与仁慈<br>3.涉及行为的优点或缺点时,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br>Three  第三卷  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br>Four  第四卷  有用性对赞许感的意义<br>Five  第五卷  关于习惯和风尚对道德赞许情感的影响<br>1.习惯和风尚对我们关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br>2.习惯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br>Six  第六卷  有关美德的品质<br>1.个人的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兼论审慎<br>2.论个人的品质可能对别人的幸福产生的影响<br>3.自我克制<br>4.结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