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斯托夫这样勾勒齐克果思想的发展:苏格拉底-黑格尔-约伯-亚伯拉罕。齐克果最崇拜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是基督教诞生前最伟大的人物。齐克果敢于否定柏拉图,却从不嘲笑苏格拉底。他认为柏拉图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玩偶,历史上活着的苏格拉底不是柏拉图的玩偶,而是一个为哲学而生为哲学而死的人。他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哲学和思想体系,他说自己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知识的助产婆,把人们心中原有的知识接生出来。哲学一词的词源学意义是“爱智慧”。如果从这一词源学意义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就是爱智慧的倾向本身,他就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黑格尔从一开始就是齐克果的敌人,是他批判的靶子。但他不是个人的敌人,他憎恶以黑格尔思想为蓝本营造出来的时代氛围,“齐克果奋起反对他所在时代的黑格尔主义风尚,但是争论的根本既非一地的,也非暂时的,因为就这些问题而言,黑格尔只不过是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代言人而已”。人们往往是在困难的时候才走向哲学的,因此当人们走向黑格尔时,他们并不是为了寻找哲学的统一性,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然而黑格尔令他们失望。齐克果离开黑格尔后走向约伯,这意味着他怀疑哲学的根本规则和原理。他离开了理性主义,以期找到真正的信仰。
约伯的意义
齐克果从黑格尔苏格拉底出来,投向“特殊思想家”约伯。齐克果在《重复》中表白说,“我的朋友不去求助于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或者‘官学正教授’,而是求助于一位非职业性思想家,这位思想家曾经拥有世界的荣耀,后来却退出生活,换句话说,他投向了约伯。约伯不在讲坛上装腔作势,摆出一副安慰人心的架势,好证明他的观点多么正确。相反,他坐在灶边,用瓦片刮自己的躯体,而不是时不时抛出线索与评注,打断这项活动。他相信他在这里找到了他寻求的东西,在他眼里,真理在约伯、他的妻子和三个朋友这个小圈子里,比在一次古希腊会饮上听起来更荣耀、更真实,更令人信服”。约伯的什么东西吸引了齐克果?若想弄清楚这一点,需简单地说明约伯问题。
约伯问题
我们先简单地回顾《圣经》的《约伯记》。按照《约伯记》记载,约伯“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他家人丁兴旺,富甲一方,虔诚自洁。一天耶和华召众神于前,撒但也在其中。耶和华问他约伯的情况,耶和华称赞约伯“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撒旦提醒道,你把什么都给他了,他当然敬畏你。要是你毁掉他的一切,他就会背弃你。于是耶和华让撒旦试试。灾难初次降临,约伯经受住考验。耶和华对结果表示满意。撒旦要求再试,要伤其筋骨,只留性命。于是他让约伯从头到脚都长毒疮。约伯坐在炉灰中,用瓦片刮身体。他坚信,福祸均为神所赐,不肯说一句抱怨的话。痛苦和恐惧之中,约伯萌生了一个想法,即死是最好的事。即便如此,他仍然坚信:“神所行无不公义”,“世人尽属末微”,“恶人终难免祸”,“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此后是约伯受人十次谴责,约伯也确实产生了一些疑问:自己何以无辜受难?有原罪而无罪恶,何以按罪恶受罚?恶人藐视主却得平安。神没有罚恶,善人和恶人结果无异。耶和华最后在风中回答,要点如下:世界是他造,万福是他所赐,圣意不可阻。之后神再度赐福于约伯,约伯再度兴旺,最后幸福而终。
《约伯记》前两章为开场白,撒旦对约伯的虔诚做出评估:约伯的宗教敬虔不过是自利的表现。为考察撒旦所说是否真实,耶和华允许他对约伯进行测试。之后,《约伯记》用3-37的篇幅来记述约伯与友人的对话,主要内容是约伯及其友人对约伯受苦有不同的理解。《约伯记》38-42为收场白,神在旋风中显现,并与约伯的交谈。《约伯记》是神学家们比较关注的一篇,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一篇。它围绕着的中心议题是义人无辜受难。苦难问题在《圣经》俯首即拾。《创世记》已经明白告诉人们,亚当夏娃破坏伊甸园之约而犯原罪,人为此“必终生劳苦”。这就注定了人的生活和命运以苦难相伴。人类先祖被逐出伊甸园,终生受苦,代代受苦,必受艰辛才能得以果腹,而且最大的苦难莫过于有死。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和诅咒。然而约伯是虔诚的信徒,即所谓在信仰上的无辜者,这意味着他与神恢复关系,在神的眼中是“义人”,他将蒙受神恩,福泽后世。为什么会有无端的苦难降临到他头上?这不是始祖犯罪可以解释的问题。由此而引出的问题是:神是全能的吗?是正义的吗?是至善的吗?约伯在极度痛苦中,发出了大量质疑耶和华的言论,《约伯记》第7,9,10,13,21,24,25,30章都是相关的质疑。耶和华在旋风中显现时所说的话,就是告诉约伯,他必须明白,宇宙本质上就是以神为中心。人可以不明白有关神公义的事,然而这并不表示神对这个世界撒手不管。人在感叹自然界的美丽和有序时,可曾记得这是神的设计。不仅如此,神也把自然设计成一个有秩序的道德宇宙,神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本质,正因为有神,世界是真的、善的、美的。
耶和华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好人无辜受难。然而耶和华那番话,明白透露一个意思,只有上帝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美。苦难、罪恶、不幸等当然是有的,人有原罪,生来就是受苦的。这没什么新鲜的,不过无论人如何受苦受难,人如何面临死亡和灾难,世界如何显现出无序,上帝创造的宇宙秩序依然如故。在无序中一次次地回到有序,就是神的正义。《约伯记》的结尾,约伯重新得到应有的一切就是一个说明,结果是最好的答案。这就是西方神学家所说的神正论。它最初由奥古斯丁提出,到齐克果时代,神正论已经是一种极其成熟的理论,并且是神学的核心。这个理论在基督教世界深入人心,人们就是用它来解释苦难、罪恶、不幸等。“当一个农民谈论上帝的意志时,无论其口齿如何不清,他要说的也许就是神学家所构筑的堂正庄严的神正论。”神正论取决于“一种基本的态度,它自身是相当非理性的,但它构成了一切神正论的基础。这种态度就是自我对于社会有序化力量的屈服。换言之,每条法则都需要超越个体,因此事实上都包含着一种神正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本身隐含着神正论。就此而言,黑格尔那著名的梦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也是一个神正论的观点。
在天佑的信仰与自然、世界、社会秩序的不完满的矛盾面前,神正论受到质疑。按照20世纪最有影响的宗教社会学家韦伯的看法,神正论大体上有四种回应质疑的方式:末世学、宿命论、灵魂肉体二元论、转世。末世学主要是基督教“通过救世主的末世学,指出这个世界的革命,以此来保证公正的平等。这样一来,末世学过程变成这个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末日审判、天堂、净界、地狱等,构成末世学的基本轮廓。它意味着上帝最终会对每个人做出公正的裁决。韦伯所说的命定论,主要指惩罚的中间地带,即不是末日审判,而是像琐罗斯德教和罗马天主教的炼狱,“在这个地域所包含的惩罚只需经受有限的忍耐。……想要把对人类错误的惩罚,同要对这些人类行为最终负责的、伦理的、全能的创造者概念协调起来,总是很困难的。当人们不断思考在神的全能的灵光下世界不完美的难题时,不可避免地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在超自然的神和人类之间,存在着难以想象的伦理上的巨大分歧”。与这个观点相关的结论,就是《约伯记》最后的内涵。“那就是全能的创造者上帝,必须被设想为高于其造物的所有伦理要求,他的意图是人们无法推测的。换句话说:上帝对其造物的绝对权力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公正的标准对他的行为完全不适用。随着这一概念的发展,神正论的问题便全然消失了。”第三类就是善恶二元论,典型代表是琐罗斯德教,受琐罗斯德教影响的一些宗教也持这样的观点。第四类灵魂肉体,现世和来世的因果轮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