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978-2008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4486
  • 作      者:
    郑启荣主编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978-2008)》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回顾和再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指导思想与政策的发展变化,以点带面,进行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978-2008)》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全面回顾了开展多边外交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与时俱进”的外交方式,“一国两制”的统一大业,“外交为民”的领事工作,总结了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几点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邓小平首先指出:“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中苏关系能够得到改善。我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中苏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双方会晤的主要目的,他提出了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①关于“结束过去”,邓小平总结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中苏关系,强调“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屈辱”。他表示,中方从未忘记,苏联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曾帮助中国奠定工业基础。关于中苏之间曾经发生的意识形态论战,邓小平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②他特别强调,讲这些过去的事,目的是使苏联同志们理解我们是怎样认识“过去”的,讲完就完了。所谓开辟未来,是指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间关系,明确今后两国新型关系的具体内涵和应当遵循的准则。为了避免过去的悲剧重演,邓小平明确提出,“在发展交往方面,我有一个重要建议: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强调务实发展两国关系,戈尔巴乔夫对此表示赞同。<br>    通过这次高级会晤,中苏两大邻国终于结束了几十年来的不正常状态,重新建立起了正常的两党、两国关系。1989年5月18日,高级会晤结束后,两国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除了对影响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外,还正式确认了两党、两国关系准则。在两党关系方面,公报第十条指出,“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将根据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进行接触和交往。”在国家关系方面,双方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确立了既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那种结盟,更不同于60年代和70年代的那种对抗状态,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睦邻友好的正常国家关系。<br>    把握历史时机,实现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意义重大。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989年发生在北京的政治风波更使中国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这以后,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认为,“中国事件是中国人民的内政,任何人都不应从外部施加压力”,“希望伟大的中国人民很快地翻过自己历史上这悲剧的一页,继续沿着经济和政治改革的道路前进。”<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调整<br>第一节 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br>一、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br>二、20世纪60年代“反帝反修”<br>三、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br>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br>一、政策调整的背景<br>二、政策调整的内容及成效<br>第三节 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br>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提出<br>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含义<br>三、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br>四、正确处理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br>第四节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br>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发展<br>二、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br>三、中国和平发展的途径<br>第五节 建设和谐世界一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br>一、中国的发展及世界的变化催生“和谐世界”新理念<br>二、和谐世界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br>三、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br>第二章 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br>第一节 中美关系<br>一、两国关系迅速恢复<br>二、前进道路曲折不平<br>三、合作关系发展平稳<br>第二节 中俄关系<br>一、中苏关系正常化<br>二、“中苏关系”闭幕<br>三、中俄关系稳步发展<br>第三节 中日关系<br>一、不断前行,顺利发展<br>二、遭遇冲击,重新起航<br>三、政经、官民互相促进<br>四、政冷经热,遭遇曲折<br>五、迎来转机,重新发展<br>第四节 中欧关系<br>一、中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br>二、中国与英、德、法三个主要大国的关系<br>三、中欧关系的特征<br>第三章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r>第一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br>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br>二、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大发展<br>三、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br>第二节 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关系<br>一、中朝友好关系的发展<br>二、中韩建交与两国关系的发展<br>第三节 中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br>一、起伏的中印关系<br>二、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br>三、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关系<br>第四节 中国与蒙古、中亚邻国和阿富汗关系<br>一、中国与蒙古关系的发展<br>二、中国与中亚邻国的关系<br>三、中国与阿富汗关系的新基础<br>第四章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r>第一节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概述<br>第二节 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关系<br>一、政治关系<br>二、经济关系<br>三、文化交流<br>第三节 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关系<br>一、政治关系不断加强<br>二、经贸关系不断发展<br>三、文化交流稳步发展<br>第四节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关系<br>一、政治关系<br>二、经济贸易关系<br>三、文化交流<br>第五节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br>第五章 全面开展多边外交<br>第一节 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br>一、中国对多边外交认识的变化<br>二、中国多边外交的成就<br>三、中国多边外交的基本特点<br>第二节 全面参与联合国活动<br>一、全面参与联大活动,促进联合国改革<br>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br>三、参加联合国在经济、社会、人权方面的活动<br>第三节 全面推动多边经济外交的发展<br>一、加入经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br>二、全面深化同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合作关系<br>三、从“10+3”到东亚共同体<br>第四节 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合作<br>一、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ARF),降低“中国威胁论”影响<br>二、大力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促进睦邻友好<br>三、促成六方会谈的召开,化解朝鲜核危机<br>第六章 “与时俱进”,积极拓展外交方式<br>第一节 首脑外交<br>一、迅速增长的中国首脑出访<br>二、中国首脑出访的地区分布<br>三、中国首脑外交中的大国外交<br>四、中国首脑外交的基本特点<br>第二节 经济外交<br>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经济外交的重视<br>二、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br>三、开放国门<br>四、知识产权纠纷<br>五、抵制东亚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br>第三节 公共外交<br>一、高度重视公共外交工作<br>二、不断完善对外宣传工作<br>三、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交流活动<br>第七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br>第一节 “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br>一、几代领导人智慧的结晶<br>二、应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br>第二节 香港问题的解决<br>一、不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br>二、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br>三、过渡期的斗争<br>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现<br>五、“一国两制”下香港持续繁荣<br>第三节 澳门问题的解决<br>第四节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br>一、中央政府对台政策方针的发展<br>二、国际事务中的涉台问题与处理原则<br>三、中国驻外机构切实维护台胞在国外的合法权益<br>第八章 “外交为民”与中国外交中的领事工作<br>第一节 “外交为民”与领事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br>一、中国领事保护工作任务繁重<br>二、“外交为民”与中国政府对领事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br>三、领事保护预防机制的建立<br>四、领事保护应急和协调机制的建立<br>第二节 中外领事关系的新发展<br>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外领事关系<br>二、加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br>三、中外互设领馆<br>四、缔结双边领事条约<br>五、开展领事磋商<br>第三节 领事证件工作改革<br>一、颁发领事证件的工作量上升<br>二、领事证件工作改革<br>结束语: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几点思考<br>一、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基本定位<br>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思想来源<br>三、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重要前提<br>四、结语<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