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说,贝多芬把自己的音乐主题的含义从个人的历时空天地扩展为文化性的共时空宇宙和理性化的超时空理想境界。另外,他把交响曲的第三乐章由传统的小步舞曲改换为急促活跃的谐谑曲,把变奏曲富于力度和深广活泼地引入了交响曲中,比之海顿或莫扎特引入交响曲中的欢娱性变奏更具有戏剧性和主体性韵味。他的创作激情和构思灵感,则基于内心的意象之恋/智性情思。<br> 例如,《月光奏鸣曲》和朱丽叶?琪却尔第小姐。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这部“幻想奏鸣曲”,献给他的第一个初恋对象,集中表达了爱情的甜美和失恋的凄愁苦痛心态。在结构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奏鸣曲套曲的各乐章秩序,以单部的三部曲式代替奏鸣曲式、开始第一乐章,故而以慢板乐章的幻想柔梦和悲沉吟诵“先人为主”,渲染压抑和阴暗的心弦主调气氛。第二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借助中庸的小快板节奏来展示其理想的温梦和情绪的复苏情形,在轻快的统一性变化中孕育了坚毅乐观的开朗性格。第三乐章为激动汹涌的奏鸣曲式快板,表达悲壮昂奋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以连续的八分音符资作铿锵有力的精神自白而结束。尾声在激情的奔涌极点戛然沉寂,造成了神奇潜烈的力量堆积和准备拼搏之效果。<br> 在第一乐章中,主题结束时的调性处理一反常态,首先,乐段的后乐句在主调之下的大二度小调上奇特地结束,造成了b小调和弦同主调和弦的对比呼应。其次,三连音型的广泛使用造成了梦幻般的月光如水的意境形态:流畅圆润的波浪潺潺流动,轻灵晶澈的透明柔婉氛氤,均匀宁静的和谐深邃境界……以波浪起伏的状态和心潮逐浪高的上行模进精神倾向,来展示音乐形象的不平静心绪和沉思幻想、坚毅热情性格,获得了“润物细无声”、“深处水流急”一般的深邃憧憬之神妙美感。贝多芬通过三连音之内的级进和音形之间的跳进,加之动机片段上的规律重复及适当变化,造成了一种情感和意志的强调、巩固和有力发展之奇特效果。也可以说,三连音本身就具有一种短而强的意念性力量和长而弱的柔情幻想性心境等戏剧性对比组合、丰富变化之效果。在莫扎特或肖邦的一些作品中,我们亦常见到这种优雅的歌唱性风格的“抒情标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