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67360
  • 作      者:
    张天勇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研究丛书”之一,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天勇,男,山东曹县人。博士,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1995--1997年,在菏泽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得大专学历;1997--1998年,在山东曹县八中从事政治课教学工作;1998--2000年,在山东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得本科学历;2000---2003年,在苏州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3--2004年,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公共管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4--2007年,在苏州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哲学动态》、《理论探讨》、《学术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着眼于鲍德里亚后期思想,借助文本学方法全景式地展现了其后期思想的演变历程和内在发生、发展逻辑,通过“反思的问题学”路径抽象出了其后期思想的理论核心和中心线索——“社会符号化”,运用辩证分析方未能剖析了鲍德里亚在解决这一核心问题上取得了理论贡献和存在的致命缺陷陷,并立足于交往实践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决家务事符号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对鲍德里亚社会符号化理论全面批判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并构筑了“广义社会符号化”理论。“广义社会符号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符号理论在当今新全球化时代的出场形态,是一种能深刻解读当代社会,特别是网络社会、住处社会和电子化社会的理论范式。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鲍德里亚后期思想发展历程(上)
    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革,每一个有志之士,特别是那些为社会提供理论支持的理论家们绝不会对这种变革置若罔闻。鲍德里亚就是其中一个,他思索着社会的变革,并竭力从理论上把握它。他认为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从以前“匮乏”的生产社会走向了现在“富足”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以“消费”为意识形态的社会,虽然生产社会也存在消费,但和消费社会的“消费”是根本不同的,表现为两点:其一,地位不同。消费社会的消费是社会的主导,是决定性因素,生产社会的消费处于生产的从属地位。其二,消费的性质不同。生产社会的消费指的是对产品的自然价值的消费,即对产品自身的消费。消费社会的消费是产品的意义,即不是把产品当做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自然产品、当做物来消费,而是把产品作为符号来消费,目的是为了得到产品作为符号指向的意义。产品价值的大小由其作为符号在符号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由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变,打开了符号的人口,并在两大因素的作用下,符号逐渐走到了社会场景的中心,成为主宰一切的统治者。这两大因素是:其一,作为符号的产品具有区分功能。由于产品作为符号指向不同的意义,人们消费不同的“产品”就彰显出不同的地位、身份,通过作为符号的产品的消费和不同的集团、阶级区分开来,并实现某个大资本家在和媒介的共谋下,不断地对大众进行广告轰炸,在超量信息的氛围中,使大众因患上信息膨胀综合征和焦虑症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能力,成为无意识地、感性地盲目跟着广告走的“俘虏”。
展开
目录
导论  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与社会符号化
第一章 鲍德里亚后期思想发展历程(上)
一、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符号化切人的契机
二、符号统治:“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

第二章 鲍德里亚后期思想发展历程(下)
一、象征交换与死亡:摆脱符号统治的乌托邦
二、拟像与仿真:真实世界的消失、电子符码的统治

第三章 社会符号化: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的核心与
问题还原
一、社会符号化: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的核心
二、社会符号化:鲍德里亚思想的现实问题还原
三、符号、人和社会

第四章 鲍德里亚对“社会符号化”的解答及对其
解答的批判
一、现实根基与批判
二、符号学方法的运用与批判
三、“致命的形式”及批判
四、符号拜物教及批判
五、困境与盲点:无根的新文化观

第五章 马克思对“社会符号化”的解答
一、实践与货币
二、实践与语言

第六章 广义“社会符号化”理论建构初探
一、交往实践基础上的“社会符号化”理论建构
二、对鲍德里亚社会符号化理论的扬弃和对马克思符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符号化社会与信息化社会、数字化社会的简单比较
结束语 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二、与后现代主义对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