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尼采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144862
  • 作      者:
    (英)George Myerson著
  • 出 版 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尼采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英双语版)》英文部分语言简洁、优美,思想内容深刻,中文翻译忠于原文,语言流畅。同时中英双语版也是学习英语的好机会。相信读者会受益匪浅。对社会科学经典名著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尤其适用于英语爱好者。
  对一个民族而言,缺失人文的科学是麻木的,缺失科学的人文是软弱的,双重缺失则是愚昧的。
  ——任定成
  对于一名出版者而言,我们所能做的,一方面是为思想“角斗士”们提供战场,使人类思想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我们有义务传播那些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思想者的思想。这其中包括一些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某一作家的登峰造极之作,引发了空前强烈反响的思想等。我们希望不仅能够促进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之间更好地沟通。进而实现某种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形式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不断融合中受益。
展开
内容介绍
  弗莱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
展开
精彩书摘
  尼采无疑是一个感情强烈的孩子,经常是孤单的,并经常沉迷于各种想法中。我们发现早在1863年他就努力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了:“我长时间地盯着眼前的白纸,众多的观点集结于此困扰着我。”这个关于“丰富”的意识,后来被加在了查拉图斯特拉的性格中。他的故事甚至可以追溯到孩童时代。
  大一些成为学生后,他用这样三个词归纳自己的生活:“吃,喝,写作。”其中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它体现了强烈的沟通的愿望,另一方面这又是一段孤独的经历。在1864年尼采去波恩大学学习神学以后,这一自我探询的意识被深化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年轻人去了妓院,并有可能因此染上了能诱发他其后的疾病的某种病源。有些人认为他的疾病遗传于他的父亲,也有人坚持其心理上的原因。后来的阐释者与尼采一样,都认为他的生活永远与疾病联系着。
  1865年,尼采游学莱比锡,并转而攻读经典语言学,学习古代语言以及它们的来源。他把自己的将来定位于学习与教书:“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真诚而有用的教师……”这一为人师的愿望也构成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主要性格,与交流的努力和孤独的意识并存,似乎尼采的一生都是为这个人物以及他的故事作准备。
  尼采一直在找寻灵魂上的同伴。1865年他在书店里找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识与表象的世界》,对学生时代的尼采来说,这部由一个稍长于他的同时代人所写的作品,是一面他自己的思维和斗争的镜子。尼采终其一生,都在自我探求中渴求着思想的伟人和典范。雅斯帕斯写道:“叔本华成了这个年轻人的哲学家。”尼采受叔本华的影响很深,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道:“不要轻松地对待他,这一存在……”。在《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力图超越一个叫“严肃灵魂”的人物,这个人不断地深化着自己的思想。在早年,可能尼采自己也在挣脱寻求他自己的“轻松”。
  1867年,尼采应征入伍,但仍然坚持学习。此时的尼采结识了其他的伟人,如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尼采认为他已经系统地研究了一切可知的东西。1868年,尼采阅读并写了一部关于18世纪晚期德国权威思想家康德的作品。与此同时,由于意外,他的胸骨受伤,由此,伤病这一主题在尼采的生活中变得更为显要了。哲思生涯的第二阶段
  1868年,尼采遇见了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他被尼采描述为“一个惊人地乐观与热烈的人”。此后他又写道:“瓦格纳是我见过的最为纯粹的人。”一个新的伟人进入了他的生活。对尼采来说,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1869年,尼采24岁,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于是他如其雇主所愿入了瑞士国籍,但他仍未终止在德国军队服役,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他担任军队医疗采购工作。
  可是,在充沛的精力和早年的成功中总夹杂着一丝阴暗,1869年,尼采感受到了如死灰般阴暗并伴其一生的孤独的愁云。他的工作仅是教八个学生,此时,他把自由讨论引入了课堂,似乎以此寻找一些不同的讨论方式和授课方法,这一问题也是查拉图斯特拉人生的焦点:怎样授课,何时讲话。他的一个同事回忆尼采时,把他称作一个安静并显疲惫的演说家,声音发自心间。这个声音也是查拉图斯特拉所追求的。
  1871年,尼采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悲剧的诞生》。当时,他想放弃语言学的研究,去当巴塞尔大学的哲学教授,但是失败了。他从未赞同过正规哲学的标准。同年,他找到了愿意出版他的书的出版商恩斯特·威尔海尔姆·弗里奇,他同时也是瓦格纳的出版商,这本书从“音乐的灵魂”着手研究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并建立起更为一般的、关于理性的阿波罗与随性的狄奥尼修斯所反映出的人类不同潜在性的矛盾的理论。读这本书时,瓦格纳写信给尼采:“没读过比你的书更美妙的东西!”尼采试图交流想法的努力开始了。
展开
目录
引子:哲学与世界
哲学能否拯救世界
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经验
本书提纲
一 尼采的生平与其时代
早年经历
哲思生涯的第一阶段
哲思生涯的第二阶段
哲思生涯的第三阶段
哲思生涯的第四阶段
生命最后阶段:超越哲学家生活之上

二 预言家与超人
导读启航
一个无法治愈的灵魂
一个哲学家的视角

三 人类灵魂的病态
人类世界的病态(1)
人类世界的病态(2)
对道德疾病的救治
基督教综合症

四 受难与救赎
查拉图斯特拉:自我剖析者
从戒律到忠告
查拉图斯特拉的忠告:抵制那些习以为常的假象
沉默与自我表达
意志
精神健康
建议之言
尾声

五 生命的入口
生命的譬喻
说教的勇气
最终回还:查拉图斯特拉说教的完结
说教之后

六 终极的双重性
最后阶段
快乐源源回流?
“最终回还论”心理学
最后的晚餐
结语:查拉图斯特拉的精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