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人》:“伐树于宋,穷于陈蔡。”<br> 其中,有些词出现频率很低,“槐”出现了1次,“荆”“柏”各出现2次,“松”“竹”各出现3次,“棘”“苇”各出现4次。但这些词有的甲骨文已有,如“竹”“柏”等;有的在《诗经》等早期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如“松”出现11次,“棘”出现12次。而且这些词一直沿用到近现代,虽然有的只出现在复音词中。出现频率低只是《吕氏春秋》体裁内容所致,比如“杨”“柳”二词作为树名,自古至今,既为全民所常用,又历久不衰,稳固性很高,但《吕氏春秋》中一次用例都没有,仅这一点,不能认为它不是古代汉语的基本词。<br> 草-木-林-树《吕氏春秋》出现频率较高,“草”出现37次,而且此词后代常用,意义也没有变化。“林”出现20次,后代意义相同,只是现代一般出现在复音词中,如“森林”“园林”等。“树”“木”二词作为“树木”义意义相同,并存于《吕氏春秋》中,但它们本义不同,产生时代有异。“木”的“树木”义产生很早,甲骨文时代就已产生。其引申义也较多,后代构词能力也很强。《吕氏春秋》“木”出现58次,“树木”义36次,引申为:①木材、木料。《别类》:“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②五行之一。《孟春》:“太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春,盛德在木。’”③八音之一,木制乐器。《侈乐》:“为草木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木”组成的复音词,《现代汉语词典》就有三四十个。“树”本义是“种植”,动词,此义《吕氏春秋》出现7次,只占“树”出现21次的三分之一,《任地》:“苦菜死而薋生,而树麻与菽。”由“种植”而引申出“树立、建立”义,出现3次,《不广》:“君奚不纳之,以定大意,且以树誉。”作为名词“树木”义,《吕氏春秋》出现10次,例已见上。<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