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一部书。自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形成了上自国君、三公、卿大夫以至基层佐吏组成的宝塔形的国家机构。在这个机构中,皇帝、国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以下三公、宰相之类,则在一人之下,干万人之上。依次类推,统治阶层的每一个成员在他所管辖的范围中,就是真理的象征,他说的话就是“国法”,让谁死,谁就死,让谁活,谁就活,下级或一般老百姓说话、做事不合心意或犯了忌讳,无论其动机如何,本意如何,都有可能遭殃,甚至掉脑袋。从最高层言之,遇上一个昏君,即使弄得国家到了败亡之地,大臣也不敢说,说了就可能死。《史记‘殷本纪》中说:“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日:‘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日:‘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微子等遁去,是知其谏也无益,虽然知道造成的结果是国家灭亡,也只好甩手不管;比干觉得责任重大,不忍心不管,结果被杀,连心也被挖出。比干自然赢得了后人的崇敬,孔子过其墓也要两手扶轼,表示出无比的敬意。但他的命丢了,而且丢得毫无效果,纣的态度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殷朝也终究亡国了。儒家讲“杀身以成仁”,“见危致命”,很多正直刚毅之人犯颜直谏,或抗命上疏,其高风亮节,令人钦佩,而他们大多落得不是被杀头,便是被贬谪,令人痛心。多少年中,没有人研究过既不甩手不管、也不白白送死的办法。春秋末年产生了《孙子兵法》,战国时代又产生了《吴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等兵书,相传的《太公兵法》也被整理而得到流传,打仗的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讲策略不讲效果的送死,但文臣谏说国君、上级时怎样才能取得成功而不至白白送命,与邻国协商事情不至劳而无功,儒家、道家都基本上不懂。孟轲以雄辩著称,往往使听他辩驳的国君无言以对,但却也只是战役上赢了,在战略上是每论必输。墨家稍好一些,但也并无专门的研究。至于名家,只是逻辑上的推理,有时流于狡辩,并不能入于人心,使其心悦诚服。纵横家并不争于儒、道、墨、法的思想观点之间,它着重探究窥测人心的方法,探究论说的技巧,总结研究游说中如何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封建社会中不能不说是独树一帜,开辟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