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禅说庄子.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527122
  • 作      者:
    冯学成著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日常的修为当中,一定要先以道来成就自己,有了这个本钱,你才能够“存诸人”,才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展开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或匕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禅说庄子》(2)在日常的修为当中,一定要先以道来成就自己,有了这个本钱,你才能够“存诸人”,才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不论是庄子、道家还是禅宗,都强调弃圣绝知,或者是不立文字。在这一点上,应该是他们所共有的大原则。如果我们不弃圣,不绝知,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以有涯随无涯”的这么一种尴尬境地中。只有弃圣绝知,我们才能够从这种尴尬中转过身、回过头来。
    事实上,如果你真正转过身、回过头来了,你就能体会到这里面存在的另一种妙趣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遭遇人世间的阴暗面
    颜回见仲尼,请行。日:“奚之?”日:“将之卫。”日:“奚为焉?”日:“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石工,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日菑人。苔人者,人必反菖之。若殆为人苔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日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庄子笔下的人间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可谓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经常发生,整个社会一片混乱。孔夫子对于这样的局面,完全无可奈何。道家学说,特别是庄子,对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得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的。从庄子的角度看来,当时整个社会极为险恶,整个人心也极为险恶。怎样在这种险恶的社会、人心环境之中,以不变应万变,使自己能够养生、全身、保命?这些问题就是《庄子·人间世》这一篇中很重要的内容。
    实际上,我们从佛教的理论来看也是如此。佛教把这个人类社会称为“五浊恶世”,这与庄子在《人间世》中表达的思想,是非常契合的。人世间有它阴暗的一面,有它险恶的一面,但究竟是怎样阴、怎样险呢?通过《人间世》中颜渊与孔夫子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一二。
    另外,从本篇颜渊与孔夫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事暴君,处浊世,与人交际,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文章通过层层推进,层层辨析,最后引出了“心斋”的学说。所以《人间世》的这一段,在整个《庄子》的三十三篇里也是比较特别的,因为《庄子》三十三篇里,只有这一篇是大量地、深入地介绍了人世间的阴暗面。
    好,下面我们看正文。
    文章一开篇,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即是颜回去见孔子,向他辞行。孔夫子就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呢?颜回说,我要到卫国去。孔夫子又问他,你要去做什么事情啊?颜回就说出了自己的抱负:愿意以自己平生所学,去救民于水火,治国平天下。
    颜回跟自己的老师说:“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日:‘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我们来看看卫国的国君是什么样的人。“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这是一个年轻气盛,办事专断的国君。其实,不光是国君,就是我们一般的年轻人,都容易犯这种错误。特别是既年轻又有权的人,往往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也不明白怎样应对身边的环境,自然就会“其年壮,其行独”。
    轻用其国的后果
    从历史的经验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是这样干的。修长城,动用一两百万人;南开南越,动用五十万人;修骊山陵,又动用七十万人。后来还修了阿房宫。那个时候,搞得全国再也没有壮丁在田里干活了,老百姓只要稍微有点过失,就充军发配!葬送了秦朝的汉高祖刘邦,当年也好几次带着服劳役的人到咸阳去,最后一次由于不能按期到达,要受惩罚了,才起来造反。再看楚霸王的战将黥布(后来称为英布),脸上刺了字,是犯人,也曾参加骊山陵的修建,只不过他命大,逃出来了。秦始皇这些“其行独”、“轻用其国”的行为,弄得民怨沸腾,他去世的第二年,全国就爆发了推翻秦王朝的大起义。
    隋炀帝也是轻用其国的典型。他修大运河,还连续几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开运河以后多次巡行江南,铺张浪费,不问国事,最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再往后,被金人掳去的宋徽宗,他要地方上进贡花石纲,也是这个样子。从浙江弄到首都开封的石头,小则几吨,大则几十吨,从陆路、水路一直运到开封。石头还要这样布置、那样打扮,弄得花里胡哨的。人民不堪其扰,沿途的老百姓简直活不下去!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这是肯定的,因为你不爱惜民众,那么“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人命就像草芥一样不值钱,死者如山。户籍史料显示,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全国有两千多万人,到刘邦统一天下时,全中国就只有五六百万人了。算算看,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死了多少人?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是“十余二三”。
    到东汉末年,官方的全中国人口数字是六千多万,为历朝历代(清朝以前)最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高峰时期。(就算唐朝“开元盛世”的时候,全国也只有五千多万人。)然而,经过了三国的纷乱,这么多人口到了“三国归晋”的时候,全国就只有五百来万人了!在我们四川,刘备的这块地方,只有八十多万人了,其中部队就有十多万人,且不说还有那么多的行政官僚。老百姓基本上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士兵,剩下的尽是些老弱妇孺,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国家根本拖不动!东吴比蜀国好一点,那时候也不过一百多万人;曹魏实力最强,也不过三四百万人。到了“三国归晋”的时候,全国也就五六百万人!相比之下,人口竟然骤减了十分之九!
    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隋朝其实已经相当富裕了,文治武功并不比唐太宗的时候差。但给隋炀帝那么一折腾,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统计户籍的时候,也只有几百万人,不到一千万。由此可见,只要遇上了劳役、瘟疫、战乱这样的事情,就很可怕了!
    我们举了这么多远的和近的例子,应该有所体会了。所以到现在,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害怕国家混乱!一进入战乱、暴乱这么一种状况,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真的就危险了!十三四亿人到时候拿着这个烂摊子怎么办?所以,我们还是像古人说的那样,“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先自度而后度众生
    颜渊跟着孔夫子学圣贤之道,看到卫国的国君胡作非为,“民其无如矣”,老百姓都没有办法,没有可归之处了,所以就对孔夫子说:“回尝闻之夫子日:‘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你老人家不是经常教导我们吗,一个国家如果治理得很好,你就没有必要再待在那儿了,你应该到乱国去,到那些没把国家治理好的地方去效力!高明的医生,面前永远是病人多多。我愿意根据老师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到卫国去,帮助它解决政治问题。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可以把卫国的这些麻烦给解决了。
    颜回的这个发心肯定是很好的,儒家的观念里,一个有理想的人,就是要去治国平天下嘛。然而,孔夫子这里却反对他去。为什么反对他去呢?按理说,颜回既然是按照他的教诲来办的,他不应该反对呀!我们再来看孔夫子的回答。
    “嘻!若殆往而刑耳!”就你啊?嘿嘿,你要是到卫国去,谨防挨上一刀!不但帮不了卫国的忙,反而搭上自己的性命!为什么呢?“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注意了!这个是一个大原则。孔夫子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单列出来看。“道不欲杂”,在道家学说里面,我们知道它有一个宗旨,就是抱元守一。道术忌杂,我们学、我们修、我们为人处事,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我们在任何时候,只能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此时你在北京,同时你又在上海。所以道术忌杂是我们用心.做事的一个根本原则。
    有的人是艺多人胆大。艺多了,你未必能精。你要专精,就必须要集中精力和时问投入。很多人像猴子掰玉米,今天干这样,明天干那样,结果一件事都料理不好。这就犯了道术太杂的毛病。所以庄子的这一句,就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为人做事,一定要抱元守一,不要去多想多为。
    “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个道理中间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你一杂了就多,多了当然会扰,干扰你的心智,干扰你的判断。当你事情多了以后,你东边也在救火,西边也在救火,东边去踩,西边去压。如果超出你能力的范围,超出你的可控距离了,那么你心里面自然就会担忧、发愁。“陇而不救”,当你从事上的麻烦变成心里的麻烦以后,谁又来救你呢?事情没干好,就是自己没有把自己料理好。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里,孔夫子开始谈“至人”,谈在道上有所得的人是怎样来处理这些事。至人是“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先要以道成就自己,让自己得道解脱,然后再去成就他人,按佛家来说,就是先自度而后度众生。
    这又是一个根本的原则。就像带兵打仗一样,总是先要保存自己,然后再求消灭敌人。不先保存自己,自己牺牲了,就谈不上消灭敌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原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考虑到的。在日常的修为当中,一定要先以道来成就自己,有了这个本钱,你才能够“存诸人”,才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如果自己还没有本事,没有本钱,在道上没有什么心得体会,那么哪有资格到“暴人之所”,去伺候这个暴君呢?用成都的丑话来说,就是自己屁股流鲜血,却给他人医痔疮。这简直就是笑话!
    老庄哲学的根本原则
    下面孔夫子继续教导这位心爱的弟子:“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孔夫子问颜回,你知不知道“道德荡、智虑出”是因何而起的呢?“德之所荡”,一个有德的人,他内在的魅力自然会释放出来。不仅仅是内德会释放于外,而且是“知之所为出”,智慧同样也会表现出来。但是,道德是怎么释放出来的?智慧又是怎么样释放出来的?我们道德、智慧的源泉到底在哪里?“德之所荡”,“知之所为出”,是我们修为过程中要认真留意的话啊!
    孔子谈到这里,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话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德行与智慧的麻烦来。“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我们看到这几句话,大家都千万要留心!“德荡乎名”,你的德行一出来就有了名气,有了名气,你这个德,也就有点麻烦了。
    中国佛教发展到南北朝萧梁时,有一个僧人慧皎写了部《高僧传》。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的僧人写了个《名僧传》。但慧皎不用“名僧”这两个字,为什么呢?他说一个出家人,本来就是要合去名利的。我们修行,要脱离生死苦海,要合弃名利,怎能拘泥于名呢?真正有修行的人,应该是高僧,不应该称之为名僧。所以,慧皎就写了中国的第一部《高僧传》。那么他的这个本意,也还是出自《庄子》的“德荡乎名”。如果大家都成了名僧,大家的名气都大了,但恰恰名人未必就是高人。
    你看现在庙头,这样职位,那样职位,今天坐飞机,明天当个CEO,煞有介事。前几天,我还和朋友谈到了那个“旅行大师”,把某某某这样一个著名寺庙当企业来运作,经常坐飞机去美国、去欧洲,带一批武僧到处表演。这些武僧,能武打,但佛法修行的水平又如何呢?
    那天,我这儿来了一个河北沧州的,也参加过河北的禅修夏令营。这位朋友三十多岁,学武功,也学道术,也还很有成就的样子,能水上漂。据他说到东湖去的话,他可以在水面上从东岸跑到西岸,不会沉下去。另外,他说他的龟息术也小有所成,能够五花大绑地在坑里活埋五六个小时,没事儿!而且有脱逃术,同样五花大绑,脚镣手铐戴上,他可以在十秒之内脱逃。但收徒弟的费用就不低了,一万元一人,学一年,保证你能学会其中的一两样技能。他有这样的本事,都还想到成都来访高人。我给他讲了几位“高人”,他听了后说,算了,不学了。
    当然我说的那些人,用的是术,不是道上的东西。我们再来看,德和智,是我们生活当中离不得的。德和智的修养,当然就是道上的东西了。但道上的东西,它又有所忌讳!德,因名而消失;智,因争而愈出!所以说“名也者,相轧也”。有了名之后,麻烦也就跟着来了,比如在名次、排位上相争等等。有些人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千千万万的人,你要踏下去多少?踩下去那么多人,不累死你啊?
    “知也者,争之器也。”我们的智慧,很多人也是用在对矛盾的驾驭上,用在争斗上。而且通过争斗,积累经验教训,这方面的智慧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这就叫智因争而愈出。如果智和德牵扯上名、利以后,这个德和智也就不善了,就是恶了。所以,“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我们看《老子》里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庄子》里,比老子的话更进一层了,把“名”和“智”也看成了凶器!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原本是很不错的,然而一旦有了名,出了名,就糟糕了。有些本来很憨厚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可爱,结果一变聪明之后,也糟糕了。为什么呢?因为开启智慧了,掌握了世间的争斗之智、谋略之智,用于互相砍杀,别人对他就敬而远之了。所以说名和智,的确是凶器啊!
    “非所以尽行也”,这些都不是究竟之道。我们知道在老庄的学说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弃圣绝智,这里也离不开这个原则。弃圣,就是要把孔夫子讲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等等抛弃不用;绝智,智慧也不能用,因为用智就有机心,有机心就与大道不合。大道是没有机心的,是自然的,而我们人心之动,往往是违反自然的,违反大道的。所以老庄学说的弃圣绝智的原则,在《庄子》中表现得非常之坚定。
展开
目录
《人间世》:乱世之中的生命哲学
第一讲  遭遇人世间的阴暗面
庄子笔下的人间社会
轻用其国的后果
先自度而后度众生
老庄哲学的根本原则
以他人之恶显自己之美
仁义之道的困境
古往今来的这些事
圣人也难过的关口

第二讲  从祭祀到心斋
端而虚,勉而一
委曲求全的功夫
此斋非彼斋
全篇的重中之重
与人交往,与天交往
这才是心斋的大用
万物顺化于我心

第三讲  为人处世的大原则
春秋末年的国际关系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庄子的心理学
古时候的饮冰者
普天之下有两条大戒
哪些原则犯不得
事亲、事君与自事其心
菜市场上的哲学思考
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第四讲  言行与美恶的法度
溢美与溢恶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带着竹片上路
庄子笔下的众生相
就像在描述现代的事情
在言和行之间
乃以兽心喻人心
国家太平祥和的标准
美成与恶成
在逆境中得大自在

第五讲  螳臂当车与养老虎哲学
天下乌鸦一般黑
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分野
江湖行走的灵丹妙药
不足以为外人道
在历史上玩太极功夫
螳臂当车一何怒
把老虎养得跟猫一样乖
精通养老虎哲学的人
庄子下的绝招

第六讲  不材之木是谓神木
散木与散人
中国民间的树崇拜
形散而神不散
你用什么来安享天年
老栎树的保命秘术
以不材而享尽天年
成材带来的祸事
谁愿意成为牺牲品

第七讲  以无用而得大用
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坏事变好事
转境是做人的诀窍
宁跟狂人打交道
楚狂接舆的凤兮之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要无用得恰到好处
《养生主》:游刃有余的无上修为
第一讲  缘督以为经
生命中的决定见
大道的眼中没有善恶
如何行于中道
第二讲  以无厚入有间
在音乐与舞蹈中宰牛
向无障碍处下刀
怎样练就游刃有余的功夫
学会时空大挪移法
第三讲  安时而处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保持豹子那样的敏锐性
观察修行的尺子
薪火相传,无穷无尽

《应帝王》:寓言中的人间智慧
第一讲  逍逍游于无何有之乡
禅宗公案的先秦版
文明时代的种种弊病
地球是个大面包
饭箩里躺着饿死汉
要看到自己能耐的半径
古人的太空梦
我们头上还有老天爷
道家治天下的方法
大道手中的棋子
无为而无不为
怎样来看待神仙之道
第二讲  无相可相的大道境界
列子遇见了大相师
游戏在一死一生之间
相面大师落荒而逃
像万花筒一样随意变化
衡量道行的一把尺子
第三讲  用心若境,不将不迎
羚羊挂角无踪迹
雁过长空,影入碧潭
七窍开而浑沌死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