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0075162
  • 作      者:
    宋惠昌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宋惠昌,1937年12月生,山东长岛人,1964年8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1964~1969年在原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69~1973年在鞍钢下放劳动,1973~1978年在冶金部办公厅工作。1978年调中央党校,先后在哲学教研室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兼职任中央党校学位委员会委员(1987~1994年)、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分会会长。代表作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学》、《现代科技与道德》、《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现代人权论》等专著;主要学术论文有《论科技革命中的伦理学问题》、《论胡适政治哲学的历史价值》、《论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权变思想》等。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人的解放与人的发现: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的第七卷,主要探讨了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比较核心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内容包括从封闭走向开放——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价值观变革的历史轨迹、近代价值观的启蒙——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变革、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转变——从戊戌维新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与人的解放——五四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革命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封闭走向开放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价值观变革的历史轨迹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王朝的国门,帝国主义的炮声惊醒了天朝大国士人的迷梦,使他们坚守了几千年的“华夏中心论”开始走向崩溃。他们面对着强大的西方列强的威胁,不得不重新思考“华夷”关系这个令人烦恼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在与当时来华的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就已经接触到这样的问题了,并且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在不自觉的状况下来思考这类问题的。而鸦片战争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已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个问题也不单纯是什么学理问题,而是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了。这就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的思想起因之一。洋务运动的一个最大历史贡献,就是洋务派打破了长期的封闭状态,形成了一种对外开放的局面。这种对外开放虽然是被动的、有限制的,但毕竟具有划时代意义:即中国社会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人正是在逐步对外开放中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而这恰恰是中国人争取自身解放的一个根本前提。
    一、闭关自守时代的终结与开放性价值观的肇始由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性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一个复杂而
    又艰难的历史过程。首先,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即社会内部经济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关系演变的结果;其次,这个历史过程也有着外部条件的作用,这就是当时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侵略活动所产生的冲击效应。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它的实质内容就是中国社会由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开始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而这个历史过程,在价值观的变革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1.主体意识的萌动
    中国近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是以对“人”的发现作为逻辑起点的;其思想变化的实质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的逐渐深入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自我意识的反思。价值观认识基础这个深刻变化比较早的强烈反映,是中国近代早期——鸦片战争时期主体意识的萌动。作为文化转型的一个核心内容,主体意识的萌动,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思想先驱。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封闭走向开放——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价值观变革的历史轨迹
一、闭关自守时代的终结与开放性价值观的肇始
1.主体意识的萌动
2.社会批判与社会改革思潮的历史意义
3.由封闭走向开放:价值观变革的历史大趋势
二、从“经世致用”论到“中体西用”论
1.“师夷长技以制夷”:“经世致用”思潮的时代新内涵
2.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洋务思想的形成
3.“中体西用”论的形成及其实质
4.“中体西用”论的历史地位
三、顽固派与洋务派斗争的核心问题:自我封闭还是对外开放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斗争:封闭还是开放的较量
2.洋务派价值观的实质及其历史命运
四、封闭僵化人才观的没落与近代开放人才观的发端
1.对封建专制主义人才观的批判和对近代人才观的探索
2.科举制的终结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3.留学: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
第二章 近代价值观的启蒙——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变革(上)
一、维新派对传统价值观基础的批判和改造
1.戊戌维新时期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批判
2.从儒家变易思想到历史进化论
3.进化论的竞争观念取代中庸之道的保守观念
二、对平等、自由的探索和传播
1.维新派与守旧派在价值观上的对立
2.对等级特权意识的否定与近代平等观的形成
3.中决网罗的精神与对自由的探索
4.学会报刊兴起的新高潮: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 的深刻)中击
三、“仁”——“人道主义”——“博爱”
1.从“仁道”到“人道”
2.从儒家的“仁爱”到近代博爱论的转变
3.妇女解放的先声
四、新人生观的形成和传播
1.由“天理人欲”论到近代功利观的转变
2.从“公”“私”对立论到“合理利己主义”
3.以“崇奢黜俭”取代“黜奢崇俭”:一种新的幸福观
第三章 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转变——从戊戌维新运动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变革(中)
一、新民思想: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过渡
1.“新民”:国民素质改造的重要价值目标
2.培养“新民”的迫切性及基本途径
3.“新民”:对臣民观念的批判和改造
二、近代民权观念与国民意识的确立和发展
1.铲除君权专制意识,树立近代民权观念
2.近代国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3.近代女权观念的不断成熟
第四章 从专制主义到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性转变——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变革(下)
一、由专制主义到民主主义的深刻转变
1.清末立宪运动对摧毁专制主义的历史作用
2.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开创民主主义的新纪元
二、民主主义革命观的形成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价值
1.民主主义革命观的形成与实质
2.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宝贵的历史财富
3.辛亥革命中民主志士自我牺牲精神的历史价值
三、专制制度的废除与自由、平等、博爱观的奠定
1.“去专制求自由”:民主主义自由观的实质
2.破除封建等级特权意识,树立民权平等观念
3.民生主义的博爱论:使人成为人
4.由君主思想到公仆观念的转变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与人的解放(上)——五四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性质:人的进一步解放
1.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基本历程
2.新文化运动:“人”的解放运动
二、五四时期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
1.进步思想家对传统的激烈批判
2.五四时期批孔思潮的历史意义
三、从男女平等到人类平等
1.“妇女也是人”——妇女解放的思想前提
2.“贞操”“节烈”观的破除和妇女作为“人”的地位的实现
3.铲除封建“孝道”观念:从男女平等到人类平等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与人的解放(下)——五四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革命
一、自由主义兴起和发展的新阶段
1.打倒奴隶主义,争取自主自由之人格
2.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意识的增强
3.“偶像破坏论”与“价值重估论”:对自由的理性追求
4.宽容:自由主义的精髓
二、个性解放思潮的历史意义
1.个性解放思潮的勃兴
2.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与历史影响
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演变
1.近代中国人对个人主义本质的认识以及个人主义的历史地位
2.西方个人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传播及其影响
3.五四时期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