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应该经常关注自己的旧衣服穿了多久,变成了什么样子。正如每天清晨上班前自己整理衣服一样,我们也应该懂得检查精神的衣裳。就像季节和天气决定穿衣一样,我们也要追求符合大众和所属社会的思想。这样,才不会被贻笑大方,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生活。
探险家们征服了山的高远、路的险阻,不是在做向导。而是以我们想都未曾想的新领域的可能性来引导我们,告诫我们:褪去陈旧的衣裳,换上新衣。看看对自然界的探险,由此产生的敬畏之心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
除此之外,还有干脆直接把人类的精神世界当做探险对象的事例。那位先贤的名字叫做释迦牟尼。当他还叫悉达多的时候,他就与常识性的生活告别,断然决定出家。现在看来,当时的迦毗罗王国不过是一个拥有部分财政独立权的小村镇罢了。但是作为继承者的悉达多拒绝了安逸的生活,为了追求生活的真理,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反复思索着。
然而,任何形式的痛苦也没有让他找到答案。相反,当肉体和精神再次回归宁静的某一瞬间,他领悟了一切。单纯从外表来说,释迦牟尼看起来比某些人矮小些,但是却经历了比宇宙还要广阔的精神世界的洗礼。彻底参透了“有,非有,非非有”的人类的可能性。至此,释迦选择和经历的所有行为虽然都是非常识性的,但参透的结论却是常识的核心。
释迦的教导就像新衣般随时装扮着我们。每时每刻的思索和反省就像呼吸一样被生活化,并且时常更新。这个要求是如此的平常,即使我们不能彻底地更换过去厚厚的旧衣,至少也要保持经常换穿新衣的状态。
那么,我们究竟该何时、怎样将精神的旧衣换成崭新的呢?如果我们还没有违背常识的勇气和现实的条件,那么至少要以更换精神世界新衣的方式来接受新的思想。在更换精神世界的新衣时,我们不要恐惧。令人敬畏的探险家们已经给了我们启迪。
社会制度的急剧变革或频繁变更会引发混乱。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只是坐等,任岁月的风将其慢慢吹平。那是因为在碌碌无为的时间的沼泽里,精神会慢慢腐烂。而以个人通过竞争建立起的基础价值和权位来作为行事标准的话也是不妥当的。应当向着彼此包容的方向发展。应当试图朝着并非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努力。
当然,也会有不愿换上或因能力不足不能换上精神新衣的时候。这时,就应毫不犹豫地把它托付给未来的主人。紧跟其后等待的是我们的孩子。孩子不是成人的半成品。大人们为了把孩子弄得和自己一样,往往会干涉他们的学习,就业,婚姻。这是一种典型的拒绝更换新衣的陈规陋习。孩子们绝不是为了重复那种人生而存在的东西。孩子们将来的生活与我们所知的完全不同,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大人们不要干涉他们的“衣裳”。
养成了更换新衣的习惯,其中新衣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形态和作用。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衣服,作为精神的衣裳应该具有一个最基本的职能。那就是以人类个别性为前提的公共性。新衣裳一定要有包含了公共利益的设计。这样的公共性兼顾了个人的利益,因此就需要心系他人的态度,也就是民主性、公共性。
这就是说,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新鲜,纯净,朴素,使自己的衣服保持美丽,就要容许别人穿着不同的新衣,容许别人的成长。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由,就应懂得为他人的精神世界提供空间。如此这般,民主与公共事业都得以实施,同时也可以构建一个相互包容、理解的社会。
……
展开
——车炳直
喧嚣的世界、繁荣的都市,倒逼着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高速度、快节奏、富贵、奢侈之后,人们发现被遗忘、最基本的“常识”往往能带给你真实的力量。
——本书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