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在中国古代称为
算术或算学。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是以问题为中心,以算法为基础,主要依靠归纳思维建立数学模型,强调运算的基本法则及其推广应用。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算法体系的形成、构建和完善过程。早在远古时期的著作《易经》中已经有非常典型的算法,20世纪80年代于湖北江陵张家山张苍墓中出土的《算数书》中也有一些具体问题的经验性算法。现存编订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晚年的《九章算术》则系统地概括了前人积累的经验性算法,提出了率、幂、齐同、正负、开方等一般性概念,通过“问一答一术”体系,介绍了各种复杂问题的一般性算法,构建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算法范式。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古希腊数学逻辑演绎范式的新体系。
至此之后,中国古代数学就呈现出明显的算法倾向,其后的《孙子算经》《数术记遗》《五曹算经》(甄鸾)《缉古算经》(王孝通)《议古根源》(刘益)《数书九章》(秦九韶)《测圆海镜》(李冶)《详解九章算法》(杨辉)《四元玉鉴》(朱世杰)等著作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这种倾向。这些著作体系中的所谓“术”,实际上就是解题公式的逐步计算程序。例如,《九章算术》中的“约分术”“开方术”“盈不足术”“方程术”,刘徽的“割圆术”,《数书九章》中的“正负开方术”“大衍求一术”,《四元玉鉴》中的“招差术”“垛积术”“四元术”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