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雨花台,有许多五颜六色、表面圆滑、非常美丽的小石子,叫做“雨花石”。这些石子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河水搬来的。在今天的河滩上还可以见到许多类似的卵石,不过颜色没有这样好看罢了。
每当发洪水的时候,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能够把一些碎石块带走。一路上这些石块与河床之间,石块与石块之间,互相碰撞磨蚀,棱角逐渐被磨掉了。搬得愈远,时间愈久,也磨得愈圆。当洪水消退时,河流搬运能力减弱了,这些卵石就被留在河滩上。
不错。河边有卵石也有沙子,但雨花台是个高高的土岗,河水流不上去。怎么会有河水带来的卵石呢?雨花台从前不是这个样子的。在200万~300万年前,这里还是块低地,河水从这里流过,从上游搬运来大量的卵石沙砾。这些卵石和沙砾一次又一次在河滩上堆积,后来地壳发生运动,也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总之是使两边的河滩抬高成为平台似的土岗。如果你在雨花台上四下望,可望见附近还有好些平顶的土岗,它们的分布指示着当初的河道曾在这一高度上蜿蜒而过。
雷电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伴有雷声和闪电的一种剧烈的自然放电过程。地球上每秒钟要发生1000多次电闪雷鸣,每年有不少人、畜在雷电下丧生,一些建筑物被毁于一旦的事也屡见不鲜。然而,雷电也有其有益于人类之处。
在生命起源的早期过程中,雷电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说认为:早期的地球冷却后,火山喷发出的大量气体,如氢、氮、甲烷、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在紫外线、宇宙空间辐射以及早期地球上的雷雨闪电的作用下,在原始大气中生成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有机化合物,并由雨水带进海洋。含有有机物的海水在亿万年的演化中逐渐合成了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高分子物质。最后,具有自我复制和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体终于产生了。早在1952年,这一理论就已被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所证实。
雷电的另一大功劳是,它给人类带来了火。在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史上,正是雷击森林起火,启发了人类祖先学会用火。森林中被火烧死的动物躯体,远比活剥生吞来得有滋味,富于营养。这使远古人学会了吃熟食,促进了人体的发育及大脑的进化。雷电带来的火使人类在进化史上跨进了一大步。
在农业上,雷电具有多方面功劳。雷雨在生长季节会给农作物带来充足的雨水,雷电会使空气中的氧和氮电离并化合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们被雨水溶解,落地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成易于植物吸收的氮肥。人们发现,在常受雷电打击的高压电线附近土壤中氮肥充足,作物生长茂盛,这正是闪电在空中高温制肥的功效。有人估计,每年因雷电落到地面的氮素约有4亿吨。雷电还可引起地面和高空之间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越大,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越强烈。据研究,雷雨后1~2天内植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特别旺盛。如果在作物的生长期内有5~6次雷电,农作物成熟期将提前一周左右。
雷电还可净化大气环境。雷电产生时,强烈的光化学作用会使空气中的一部分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漂白和杀菌作用的臭氧。一场雷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少量臭氧,加之雷雨时空气中灰尘被冲刷.因此,人们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适。雷电也能扩散大气污染物,伴随雷雨上升的气流,可将停滞于对流层下面而无法广泛扩散的污染大气带到10公里以上的高空,并向周围扩散。
雷电中储存着巨大的可利用的能量,它一次放电能量就达1亿-10亿焦耳。美国某工程物理研究所研究证明:直接引用雷电中的大脉冲电流,可产生冲击力,夯实松软的大面积基地;还可借助其放电产生的达数十万大气压的冲击力,进行相应的土木工程和各种放电加工应用。根据高频感应加热原理,和利用雷电产生的高温,使岩石内的水分膨胀,从而可破碎岩石,达到爆破开采之目的。日本借助雷电进行矿山大面积爆破开采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有人认为:人类可以仿照大自然产生电能的原理,提供与天空中产生电闪雷鸣所必需的同样的条件,在地面或地下建造这种类型的设置,按人的意志获取廉价的能源。
世界上有许多河口三角洲大都非常平坦,如著名的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我国的长江三角洲也以地势平坦、水网密布著称于世。但是就在这广袤的平原上居然也星星点点地或成群地分布着许多小山。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小山大致分为4群:一群在江阴常熟间的南岸沙嘴上,如江阴的黄山、花山.常熟的虞山等;一群在苏锡一带,如苏州地区的南阳山、穹窿山、灵岩山、天平山和著名的虎丘等,无锡地区的惠山、锡山、鸡笼山等以及昆山乃至上海境内的余山等七座山;一群在太湖中,形成太湖中的九十多个大小岛屿和半岛,最著名的如东、西洞庭山和马迹山:最后一群在长江北岸,如南通的狼山、军山、剑山,靖江的孤山等。
这些小山(或叫残丘)大多由石英砂岩组成,有些是由花岗岩、石灰岩、粗面岩等组成,如苏州地区花岗岩山就较多。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这些小山一般海拔较低,大多仅100-200米,最高的约300米左右,如洞庭西山的缥缈峰高336.5米,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的最高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