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临界切应力分析法
该法是根据浅水湖沉积物含水率或孔隙度等物理参数大多在表层有一突变现象,根据湖底风浪切应力分析,估算浅水湖在一次风浪下的扰动深度,并将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在空间上作分布均匀处理,根据湖流及波浪的观测结果,估算动力过程所可能造成的沉积物孔隙水向上覆水溶出所带出的营养物量,从而估算内源动态释放。这种方法未考虑泥层的剥离需对风浪强度的递增性和持久性有相当的要求,实际计算中难以将临界切应力与底泥扰动厚度直接联系,估算的底泥扰动深度易过大而往往与210Pb和137CS的沉积物测年资料相矛盾。
3.数学模型法
该法与上述的临界切应力分析法相似,但进行了较多的改进,如考虑了风区长度问题,由于参数的可变异性和自然状况与模拟时的差异,计算底泥扰动的结果与实际误差也同样较大,尚需进一步加以修正。
4.环形水槽法
该法将湖泊比作一个水槽,水体表面进行人造水流,把直槽长度转化为时间尺度,模拟无限长水槽。将风浪(或波浪)对底泥的影响转化为水流流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该法只能使用原状层理已破坏的底泥进行试验,上覆水层也相对较薄(≤25cm)。浅水湖水底湖流实际很小,完全依赖水平移动的水流模拟风浪扰动效果,其等效性尚待改进。
5.直型水槽法
该法是通过造波板产生的波浪造成槽底底泥悬浮。由于槽底堆放的底泥不易保持原状层理结构,造波拍打的区域仅是全部研究区域的一部分,底部受力不均。上覆水深度(30cm)与实际湖深(200cm)差别较大,也存有不能将所造波浪与现场实际风浪相对应的等效性问题。
6.Y型管旋桨法
本方法采集原状柱状底泥,水深与现场湖水的深度相当,在底泥层理的原状性和水深的可比性方面具有优势。扰动力是来自调频电机控制的一斜向作用于底泥的旋浆,悬浮物垂向分布用直管中螺旋杆操纵调控,可通过控制转速达到向界面传递风浪波浪能的作用,且易于进行多体系重复。虽然该法可使水柱中悬浮颗粒物的垂直分布状态相对接近野外实际情况,但因实验体系相对小,风浪的营造方式与实际风浪作用仍有一些差别。
对以上6种动态释放模拟技术进行比较,在主要考虑底泥的原状性、水柱高度的可比性以及定量的情况下,本研究主要采用方法6(Y型管旋桨法)对太湖底泥进行动态释放模拟试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