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1859
  • 作      者:
    王东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分为人地关系的学说史;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20世纪50年代以前封闭的生存空间与民族社会;社会制度与民族平等权利的发展;资源可转化利用的有限性等内容。《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东昕,男,博士,副教授。1966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师从汪宁生教授学习民族学,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师从林超民教授学习中国少数民族史,2000年获专门史博士学位。自工作以来,长期从事人类学专业教学工作,并一直致力于有关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已独立出版著作2部,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人与自然》是作者努力将生态批评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个尝试。作者的重点是考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对自然环境的忧患意识及对人类自身、对所有生命存在价值的重新审视,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作为对以往文学作品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补充。
展开
精彩书摘

  鉴于此,笔者认为,所谓“原始生态智慧”神话不过是现代环境话语中神话创造者和倡导者面对诸多现实问题时的一种错语,这一神话仅只是人们在面对种种现实发展困境时,在精神上对过去美好历史的一种追忆,而且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是脱离现实状况的一种理想化的、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鸵鸟政策”式的话语。①更有甚者,这种话语中暗含着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劝诱他人牺牲发展追求的不那么光彩的目的。

  在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中,文化往往被看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人地关系史确实也表明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作为人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制度和工具等的综合体的文化,在调适人与环境关系中实实在在地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学的研究者也正是通过对人类文化的观察和分析去了解人类所拥有的环境的知识,总结人类适应环境的生存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商品交换、市场因素引导等的作用下,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是孤立存在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群体不与世界的其他地区和其他人群发生联系。作为其传统的文化不再能够在自在的状态下影响人类的生存行为选择,文化的影响作用往往让位于来自其他地区其他人群所施加的影响,如市场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待资源的观念,并会因为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以及价格因素而改变人们对待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方式以及程度,当下世界各地蓬勃兴起的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又如政策的因素,在一定的权力范围内,来自于权威的干扰亦将完全地凌驾于地方性知识之上。

  ……

展开
目录

内容简介
前言
第一章 人地关系的学说史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史观
二 互动的人地关系
三 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传统文化
四 动态中发展的人地关系

第二章 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
一 封闭的滇西北一隅
二 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

第三章 自然灾害史
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灾害
二 1950年代以来的自然灾害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封闭的生存空间与民族社会
一 封闭的峡谷生存空间
二 自然环境对民族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冲突与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前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 西方文化的传人与发展
二 汉文化的进人与发展

第六章 社会制度与民族平等权利的发展
一 怒江峡谷地区的解放和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社会进步
三 跨越历史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七章 沉重的代价: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地关系史
一 传统生计方式的生态适应性
二 水土不适的先进耕作技术
三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四 关于环境治理的问题

第八章 资源可转化利用的有限性
一 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
二 丰富多样的动物资源
三 高经济价值的地质矿产资源
四 并非所有资源均可开发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